编辑:
2016-04-18
4.(2014·来宾模拟)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
(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
的户数(单位:
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
占农户总数
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
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2:(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3: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Ⅱ(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4: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1)材料1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2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3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1.解析:选A。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2.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这段话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重视,提出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苏俄新经济政策含有这方面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农民的剥夺;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均可排除。
3.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逐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故选C。
4.解析:选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其实党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新形式”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在政治领域的作用。故选D。
5.解析:选D。 从材料“尤其适合那些缺乏私有资本及大量私人企业的国家”,可知此模式能够克服缺乏资本的问题,也就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故选D项。
6.解析:选D。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
7.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美苏相比,苏联的农业产量低于美国;私人土地和集体土地相比,私人土地产量相对较高,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解析:选D。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大量工人失业,而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以及抓住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快速实现了工业化,题干现象正是这一阶段特征的表现。A项“先决条件”说法错误;B项“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说法错误;20世纪30年代是斯大林领导时期,新经济政策已被废止,C项排除;题干反映了苏联大量进口机器设备与大量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的现象,说明的是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积极利用西方技术,D项正确。
9.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取消义务交售制并没有说明这是允许农民对产品有支配自主权,而是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10.解析:选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11.解析:选C。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1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理解。据题干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实质反映了改革中措施的激进。
13.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成就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二小问从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来分析。
答案:(1)原因:①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使西方进步人士看到了人类解放的希望。②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支持西方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赢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的好感。③苏联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使西方各国进步人士感到钦佩。④20世纪3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法西斯势力猖獗,西方各国进步人士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失望。
(2)不健康现象:①出现新的贫困群体——农民。②社会上缺乏自由氛围。③用于建设的投资过大。④商品供应紧张,供求关系失衡。
严重问题:①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忽视农业生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自由、民主。③重建设、轻生活,不重视改善民生,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14.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表格数据的变化从速度、规模上归纳农业集体化的特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从解决粮食困难、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2提出的奋斗目标可以看出错误所在:急躁冒进;例证根据所学从改革措施中体现的这一问题列举即可。第(3)问趋势从材料3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下降、甚至停滞;原因从其指导思想方针、对外政策、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第(4)问首要目的据材料4反映的问题可知是进行经济改革。错误做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第(5)问启示从对改革艰巨性的认识、民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策制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关系等方面归纳。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等。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任答三点即可)
(4)首要目的: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错误做法: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高三历史2016年二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项练习及答案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更多精彩内容请考生持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