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5-13
5.(2014•衡阳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1)材料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实际原因又是什么?并请说明之。
(2)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1)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为印度民族力量强大。
实际原因:印度国力衰弱,表现在印度经济落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与英国相比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以往民族起义屡遭失败。
(2)不同意。“非暴力”抵抗方式是由印度经济落后和国力衰弱决定的,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是一种特殊的且最好的斗争形式,而不是逃避斗争;并在效果上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和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同意。“非暴力”抵抗运动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范围和方式;暴露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客观上有利于维护英国殖民统治。印度人民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突破了“非暴力”斗争方式的局限。
6.(2014•石家庄质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x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x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x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x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
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x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亦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
答案 (1)认识:海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塞防军费经常化。措施:督办x疆军务并收复x疆。
(2)粉碎了俄英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但耗费大量的财力,给海防造成不利影响。
7.(2014•郑州预测)【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辜鸿铭被称为“国宝级怪人”。……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项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三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地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妻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洵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
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答案 (1)变化:回国之前,辜鸿铭反对中国的传统陋习,推崇西方文明;回国之后,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积极甚至是狂热地捍卫中国传统文明,批判西方文明。
(2)辜鸿铭现象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新旧势力交锋的一种典型表现;反对全面抛弃中华传统文化,对保存国粹有积极意义;但方式过于偏激。
8.(2014•西安五校模拟)【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多,其中在工厂劳动了四年,干重体力劳动。……当时工资很低,但也有一个好处。这样的生活,使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我来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的受党的训练,听党的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争斗。
——邓小平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指出邓小平由一位爱国青年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2)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哪些史实可以说明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答案 (1)内心涌动着救国救民的激情;在法国艰苦的工厂劳动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
(2)理论探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实践探索;实施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推行有效的改革,改变中国农村和城市的落后面貌。对外实施开放战略,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使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练习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