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中国现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含答案)

编辑:

2016-05-13

9.(2014•武汉调研)1984年,邓小平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出了高度评价:“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这反映了当时(  )

A.党的工作重心实现了重大转移

B.改革的方向已渐趋明朗

C.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传统观念开始被撼动

解析 由“邓小平……高度评价”可知,当时已经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 B

10.(2014•保定调研)深圳市于1987年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件》,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综合改革。该改革(  )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 深圳属于城市,其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由“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综合改革”可知,其改革具有探索性,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综合改革”相矛盾,可以排除;计划经济体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B项错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不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确立,C项错误。

答案 D

11.(2014•广州测试)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解析 通过综合分析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1957年为“赶英超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说明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故选B项。两极格局的瓦解在20世纪90年代初,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题意信息无关。

答案 B

12.(2014•唐山模拟)“屌丝、逆袭、秒杀、吐槽、卖萌……”这些名词的出现,说明了(  )

A.信息时代言论自由  B.民主思想迅速扩展

C.汉语词汇亟待规范  D.网络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 材料中提到的是一些网络词汇,而且都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说明网络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故选D。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佛山模拟)工商业的发展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夫通都(指四通八达的都市)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几乎救弊之一端也。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 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阻碍我工业发展为绝对的关系,明知者当自为之。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

——《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南京临时政府公报》

第12号,1912年2月10日

材料三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的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除材料所述的因素外,民国初期(1912—1919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哪些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 (1)背景: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冲击传统的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当时城市中存在着大量“不切于民用”的工商业现象,“世儒”因此主张对工商业一概抑制。

(2)观点:共和政府成立,产业革命正逢其时。

原因: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工业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工业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了许多问题。

14.(201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工资变化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重要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50年代“工资条”是用手写的,工资条上只有工资总额一项。……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资条上有了“绩效工资”、“菜篮子”、高原补贴、艰苦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补贴等项目。以前发工资最大面值是十元,1987年开始有了50元和100元。

材料二 西北油漆厂工人强玲工资表(月工资,单位:元)

1974 1977 1979 1980 1981 1984 1985

29.5 46 61 66 68 72 247

——材料一、二均出自新华网北京

2009年9月8日《工资条里的新中国六十年》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工工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改革开放后职工工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 (1)特点:①工资项目单一。②工资低。③涨幅小。④工资面值小。

原因:①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匮乏。②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③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2)变化:①1985年后工资总额剧增。②工资项目种类多(工资项目多样化)。③社会保障不断健全。④出现了绩效工资。⑤工资面值大。⑥改革开放初期工资变化不大。

原因: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稳步发展。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③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④平均分配方式打破(企业自负盈亏,职工按劳分配)。⑤市场经济发展,货币贬值加速。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考历史中国现代经济文明专题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2016年高考历史文化遗产考点专题测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文化遗产考点专题测试题2016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