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考点练习题精编

编辑:

2016-05-3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题干中的引文有两层意思,以|“当然”为分界。前一段说的意思是市场调节发挥了巨大、有效作用,后一段强调仍然要坚持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不变。言下之意就是,大方向、大主导的国家计划不能改变,只是要稍微放手日益作用显著的市场调节,即“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2.C  此题是情景再现题,干扰项主要在于D,根据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关系改善,思想活跃,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根据使苏联实行改造和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等信息说明是发生在巨变前。

3.B 从材料中“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可断定指的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反映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粮食危机(而采取的“余粮收集制”经济政策),故正确的答案应为B。

4.A  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内容的理解运用。“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是解题关键,B、C、D都是局限于“国内”的调整政策。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等措施,恢复银行的信用,它会直接产生题干中的作用。

5.A  本题主要考查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强调与欧盟的区别,上合组织没有强调安全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经济合作不是上合组织的最主要任务,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无法体现与欧盟的区别。

6.C  此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③明显错误。两大组织的建立是由于欧共体(欧盟)的日益强大,给其他地区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经验,同时两大组织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都加入了这两大经济组织,所以①、②、④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7.B “民族企业”难以生存,说明这些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走出国门,建立跨国公司,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这说明了跨国公司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

8.D  据教材知识可知,欧洲煤钢联营是区域经济组织,而从材料中“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可知,该组织是独立于政府的。

二、非选择题

9.【答案】

(1)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6分)

(2)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强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

(1)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解析】回答第(1)题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可根据材料直接进行概括,兴起的背景可联系教材相关知识,从农业手工业发展、区域性特征增强及商业进步等方面回答。第(2)题中的特点可联系材料及中国近代社会状况概括出来,影响可以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整理答案。第(3)题可以从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做答。

10.【答案】(1)反对用俑陪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仁者爱人。(2分)

(2)生活状况:实际工资收入下降,工作生活条件差。(2分)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1分)认识:他们认为贫富分化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应该纠正这种状况。(4分)原因:有识之士的推动;工人自身的斗争;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8分)

(3)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有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有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3分)

作用:更有助于体现人民意愿;有助于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4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上仍在向前推进。(3分)

(4)看法:(1分)

史实论证:(2分)。

【解析】本题从人的尊严入手考查人权的演变和保障问题。第(1)问从材料中不难归结态度和原因:反对、因无后代而作俑。反映的思想应从人本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状况从图表中不难看出:处境恶劣,生活贫困。揭示的问题:社会贫富不均,矛盾激化等。人是从材料中较易归结:认识到社会不均的危害,主张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等。原因主要从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的斗争、思想观念的变化、统治者的需求等角度分析。第(3)问考查建国后我国民主发展的历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较易回答。第(4)问史实论证主要从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回答。

11.【答案】(1)特点:大多位于交通便利之地;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地位处在乡村和城市之间。(3分)

意义:加强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2)过程:1846年,上海包括旧城区和英租界;1846—1861年,增加了美法租界;1861—1900年,在旧城区和法租界之外,美英租界进一步扩大为公共租界。(3分)

特点:城区规模不断扩大;老城区规模长期不变,城区沿苏州河、黄浦江发展;租界扩张是造成城区扩大的主要原因。(4分)

影响:经济主权受到损害;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近代城市开始兴起。(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2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发展问题。第(1)问特点可从交通状况、地域范围、经济状况等方面归结,影响主要从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过程与特点从图片中较易归结。特点主要从规模、发展方向、变化原因等方面归结。影响主要从对近代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的推动上分析。

高考历史考点练习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含解析)

高考材料题专题检测(有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