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05-03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林类①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②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③,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④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⑤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⑥·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且百岁,底春被裘 被:穿着
B.子贡闻之,不喻其意 喻:明白
C.一人失家,一世非之 非:不是
D.有人钟贤世、矜巧能 矜;自夸
7.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吾安知其不相若矣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B.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C.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夸张于世而不知已者
冰,冰为之,而寒于水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子贡)乃仰而应(林类)曰
B.而(人)反以(之)为忧
C.(子贡)以(之)告(于)夫子
D.吾知其可与(之)言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古人对待死亡的达观认识的一组是 ( )
①死期将至,亦有何乐 ②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
③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④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⑤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 ⑥死也者,德之徼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10.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列子用林类的故事告诉人们,以求生为快乐,也许正是人们忧虑的根源;超越生与死来看待人生,也许才能像林类那样充满快乐。
B.人们恋生惧死是因为留恋这属于自己的唯一一次生命,而在林类看来,人人都会死,死后还会在别处重生,所以死亡没有什么可怕的。
C.列子用子贡倦于学的故事告诉人们,生命是与辛劳相伴的,唯有死亡才是彻底的休息和解脱,才能使人回到和谐安宁的状态之中。
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过失的,只有圣人才知道要赞扬其中的哪一种人,反对其中的哪一种人。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取材自清姚鼐《游媚笔泉记》)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临高台
萧衍①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②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3分)
更多内容进入:
标签:高考语文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