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2011山西大学附中高考模拟题语文试题及答案

编辑:sx_haody

2014-04-08

摘要:精品学习网整理了山西大学附中高考语文模拟题,供2014年的高考考生和家长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砚 铭 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囚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1.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D.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 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   异:看重       B.除亢父令  除:废除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D.会征孙权    会:正赶上,恰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删)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 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6.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

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

其他忧虑。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

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5分)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寒  食  夜

韩  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①,楼阁朦胧细雨中。

注:①《佩文韵府》引《古今艺术图》云:“北方寒食为秋千戏,以习轻趫(qiáo)。后乃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其上推引之。”

8.这是一首描绘“寒食春夜图”的七绝。诗歌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环境?又是怎样描绘这一环境的?(5分)

9.施补华《岘傭说诗》说:“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这首诗正是如此。请结合全诗做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