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5-22
语文答案
1.B (A笞chī蓦mò;C侩kuài;D偻lǚ)
2.A(B“渲”染;C拾人牙“慧”;D招“摇”过市)
3.C(A“即使”让步关系B谦辞,不用于他人; D义相反,“如鱼得水”)
4.D (A“第二首富”自相矛盾;B“废墟”指的是房子;C缺少主语)
5.C
6.①全球近八成政要使用社交媒体
②政府的社交需求的新形势。政府领导人的亲民姿态。社交网络给了他们直接跟领导人交流的机会。
7.莫过于成为星辰,陪着黑夜——/闪烁一点微弱的气息/点缀无边际的沉默
莫过于成为苍松,守着雪原——/维持一个笔直的姿态/迎接无止歇的呼啸
8.C。不是“带来了”,而是“可能带来”。
9.B。微芯片是“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不是控制开关。
10.设施现成、价格低;信息安全;效率高,更大带宽,更高速度。
11第一人称叙述自己所经历的事,使故事(人物、场景等均可)更加真切;“我”的行为、思想与擦鞋孩童形成反差,反映出擦鞋孩童,生活在底层普通人的纯朴。(1点2分)
12“白皮鞋”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围绕“白皮鞋”展开叙述;(1分)“我”的“白皮鞋”洁净、珍贵,与擦鞋孩童的生活与心灵形成对照,恰恰折射出“我”的猜测的恶意。(2分)
13①想看电影,但是又不能放弃擦鞋,感到很遗憾。(2分)
②希望天不要下雨,否则就没了擦鞋的生意,生活也就没了依靠。(2分)
14(1)或许他早就以为我会坐下来的,所以竟没来得及等我张口告诉他这双皮鞋还是刚上脚的,他的两只小手就已经在身旁的小木箱里匆忙地翻寻着什么了。
“我”刚买的鞋子,不想擦,可是“孩子”热情、主动,迫不及待的样子,“我”也就让“孩子”擦鞋了;而且“我”的目光一直关注孩子的可怜的样子,流露出善良与同情。
(2)付了钱,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我默默地踏上了归途。
“我”帮他披上那件不称体的、包过我皮鞋的长衬衣,默默地踏上了归途,表现出“我”的同情与自我反省。
(3)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萦回在我的脑际,那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仿佛就坐在我床边,胳膊肘支着一只小木箱,另一只手里紧握着一双白皮鞋。
一幅使我无法入眠的景象描述,把擦鞋孩子称为“我们的孩子”,体现出“我”内心的反省与悲悯情怀
15. 情节上为下文写擦鞋孩童艰难等候“我”,还我皮鞋做铺垫;(1分)前后形成鲜明对照,一方面写出“我”对擦鞋孩童的误解,反映出“我”被社会扭曲的心灵,(1分)另一方面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擦鞋孩童,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诚信,守候皮鞋的主人,突显擦鞋孩童纯朴品质。(1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分析合理1分.
16.C(做家臣或用家臣的身份)
17.A(A介词,用;B表转折,表承接;C从,对;D才,竟)
18.D(“赞赏有加”错误)
19.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断对2处给1分,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⑴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割让给他土地来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
⑵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
21.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2分)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用稚子和凫鹜、百鸟做对比,凫鹜肥过稚子,鸟有毛而人无衣,突出了稚子的悲惨处境。(2分)
22. 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一句体现了使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
23孔子讲求君臣相处时都要遵循周礼,都要受到约束。但是“使、事”说明君臣是有尊卑之分的。(1分) 孟子更加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分)
24 上下级都有各自责任和义务;下级不能唯上级是从,要遵循制度的原则;上级与下级只是工作上的关系,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内容1点1分,语言流畅,表达清晰1分)
25.(1)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2)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3)人道寄奴曾住 气吞万里如虎
(4)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5)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参考译文:
君子修身立德,奉事主君,既然称为君主的知己,就应该竭尽自己的智谋,提出忠诚的劝告,把祸患消解在没有形成之时,保障安定于不出灾难之前,既使自身得以保全而主君也能平安。这样,活着作为名臣,死了也能成为高尚的英灵,百代流传光辉,照耀在史籍典册之中,这才是美好的啊。倘若遇到知己的主君,不能在未乱之前挽救危险,而只是在已经失败之后牺牲生命。以此来沽名钓誉,借以迷惑世间并夸耀于世俗之人。从君子的眼光看来,都是很不足取的。
我曾持这样的观点来评论豫让。豫让以家臣的身份来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以后,豫让为他报仇,忠义的声名显赫,即使是愚昧的男子和无知的妇女,也没有不知道他是忠臣义士的。唉!豫让的死应该是忠心的了,可惜,他选择牺牲的方式还存在有不能称为忠心的地方哩。为什么呢?试看他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吞食炭块改变声音后,对友人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但看到他劈斩衣赵襄子的衣服而三次跳跃刺杀时,赵襄子责问他为什么不替中行氏而死,却单单替智伯而死;豫让回答说:“中行氏用对待普通人的态度来待我,我因此也用普通人的态度来回报他;智伯用对待国士的态度来待我,我所以用国士的行为来报答他。”就只从这一点来分析,豫让是死而有余憾的。
比如段规事奉韩康,任章侍奉魏桓子,并未听说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们,可是,段规和任章,都竭力劝说他们的主君依从智伯的请求,用割让给他土地来促使智伯思想放纵,从而加速他的灭亡。郄疵事奉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情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采纳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和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豫让既然自己说智伯以国土对待他,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嘛!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该拿出自己的能力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诚恳地劝告他:“诸侯和大夫都应该安守各自的封地,不应互相争夺,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如今无故向人家索取土地,人家不给,我们必然要心生气愤;人家给了,那我们就必然要心生骄气。气愤必定会争夺,争夺必然会失败;骄纵必定要傲慢,傲慢必然要灭亡。”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诚恳,劝谏不听,就第二次劝谏,第二次劝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次劝谏如果还不听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纵然是冥顽不灵,也会为他的至诚所感动,很可能会醒悟过来的。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代代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像这样,那么,豫让即使死了也会像活着一样让人怀念,难道这不胜过刺杀他人衣服后再自尽吗?”
可是,豫让当时竟无一句话来启发开导主君的心智,眼看着智伯有危险以至灭亡,好似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是肥是瘦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气愤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血气,甘心使自己附在刺客之类的人,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啊!虽然这样,以“国士”的标准来衡量,豫让固然是承当不起的;但是那种早上还是仇敌,到了晚上就成了君臣,并且腆着面孔而自鸣得意的人,又成为豫让的罪人了。哎!
语文高考模拟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语文模拟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