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内蒙古高考 > 内蒙古高考语文

内蒙古2016高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编辑:

2016-05-14

【例题2】(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案】“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

【例题3】(2012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四、技巧类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某某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人物/某某)上有什么特点?

(二)分析思路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C、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D、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E、远近结合;F、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G、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H、明暗结合;I、声色结合;J、细节描写;K、比兴;L、白描;M、工笔;N、象征;O、对比;P、衬托(正衬、反衬);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大;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侧面虚写)。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设题角度】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2008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2007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2006年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②2006年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③2006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这些题型往往给考生答题带来很大盲目性。

(三)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五、关系类

(一)设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2、这首诗在AB上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B来写的,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此提问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情景关系、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抑扬关系等,提问时一般会明确说出,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说明其具体关系。

1、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2、动静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3、虚实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

4、抑扬关系: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

(三)答题步骤

1、明关系: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2、阐运用: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种关系在诗歌中体现。

3、析效果:说明这种关系的作用(营造的意境、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后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步骤二)一、二两句以“水面平”、平静如水面似“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写出风起、叶摇、雨滴落的雨后池上特有的动态之美。(步骤三)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江城子

苏 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问:这首词是如何运用虚实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一)这首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步骤二)上片属于实写,先写入梦前的思念,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步骤三)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分析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

【答案】(步骤一)以乐景写哀情。(步骤二)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的描写是为了“何日是归年”的情感表达。(步骤三)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例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抑扬关系的?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步骤二)前两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是扬;后面两句才说她“悔”,是抑。(步骤三)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六、炼字类

(一)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从某句诗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作具体分析。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请作具体分析。

5、对诗中某个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6、诗中某字用得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8、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9、这首诗(某句)的诗眼是某字,试作分析。

(二)分析思路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虚词。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三)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四)答题示例:

【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步骤一)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句中的“排”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作分析

【答案】(步骤一)“排”是闯进之意。(步骤二)两山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送”来,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三)该字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古诗词鉴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内蒙古2016年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2016年内蒙古高考各科目必考点总结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