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军地 创新体制
为确保选拔培养国防生工作一起步就是高起点,在签约高校的选定上,军委、总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批示:要认真了解高校的培养质量、专业设置、培养能力等情况,目标就是选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培养一流的国防生。
沈阳军区自1999年11月起,先后与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春工程学院、沈阳理工大学签订了依托培养协议。这7所高校,布局合理,覆盖了东北三省主要城市,全部是国家部委所属或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国防生的专业有14个国家级、2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空军签约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是学校的强势学科,但培养规模一直不大。针对部队急需军队气象专业人才的实际,该校专门成立了大气科学学院。并根据部队气象专业岗位素质要求,重新设置了课程,编写了新的教材。
中国海洋大学针对海军紧缺专业人才情况,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单独为国防生开设了海军特色专业——军事海洋学。该专业先后招收国防生近200人,毕业后非常适合海军建设需要,深受部队欢迎。
军地携手合力育才的愿景是美好的,但随着招收选拔规模的不断扩大,却出现了有的院校计划“招不满”、有的院校降分录取、有的国防生打“退堂鼓”中途毁约等尴尬局面。
如何才能从源头上突破困局,确保国防生有稳定的生源?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领导带领驻校选培办的同志深入东北三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百余所中学进行走访调研,大家一致感到:把国防生选拔培养工作关口前移,从高中阶段抓起,建立国防生生源基地,必将会促进国防生的选培工作。
思路一变天地宽。2004年9月,全国首批国防生生源基地在吉林省30所重点高中挂牌。并出台了《国防生生源基地工作基本流程》,使军地校各尽其责。全军和武警部队与地方教育部门先后选定了900多个国防生生源基地,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这些生源基地中,省级重点中学762所,地市级重点中学131所。由此,生源基地成为“打造”全优“准国防生”的“摇篮”。军委领导同志批示:这个办法很好,应予以总结推广。很快,一批高考“状元”、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省市优秀学生迈入国防生方阵。2005年以来,东北三省第一志愿报考国防生的数量每年以10%的比例递增。
在军地双方互不隶属、工作各有差异情况下,据统计,仅黑龙江大学的国防生就分布在17个学院27个专业。出现了集中教育训练难,培养工作协调难,组织开展活动难。大连理工大学党委经过研究论证,决定以成立国防教育学院的方式,构建国防生在校培养工作的新平台,为全军国防生教育培养管理趟出一条新路。在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家国防教育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于2004年6月正式挂牌成立。学校为国防生兴建了一栋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的国防生大楼——“铸剑阁”。作为与其他院系地位同等的二级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直接参与教学和行政管理。国防生实行集中住宿,军事化管理。
以此为标志,全国各签约院校纷纷借鉴大连理工大学的经验做法,着力探索国防生培养管理新机制。
黑龙江大学成立的国防教育学院,设置了党总支、团委、军政理论教研室、国防生大队等组织机构。在管理上,国防生学籍、组织行政关系归国防教育学院管理。在学习上,国防生不脱离原所在院系,形成了“分院学习、统一管理、集中训练、共同培养”的管理模式。
海军签约高校——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120余亩,成立了集教育、住宿、训练、管理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国防生军事学院——海军学院。学院大楼的造型为航空母舰形态,远远望去,高耸的海军楼就像一艘锚泊的航母。进入“海军园区”,实行军事化管理;出了园区大门,分散插班上课。南昌航空工业大学的领导自豪地说:“海军园区就像一个魔力区,谁走进来都会被染成大海的颜色,打上军舰的情结。”
与武警部队签约的复旦大学国防生培养工作一起步,就建立了全军唯一的“入学即入伍”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形成了“集中招生、集中专业、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的教学管理风格,在百年复旦园掀起了一股“橄榄绿旋风”。
更多内容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