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0-20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①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②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
【注】 ①取:同“聚”。②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
孔子:
子产: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解析: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二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
答案:(1)(孔子)取信于民 (子产)以“猛”畏民
(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在孔子众多弟子中,颜渊以什么著称?
(2)孔子认为颜渊的死简直是要了他的命,他为什么这么说?
乙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言行一致”的看法。
解析:(1)(2)小题很简单,一看便知;第(3)小题的材料都是课本上没有的,但是只要能读懂大概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思考,也是容易回答的。需要注意的是,回答时不能脱离材料来谈。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而且,君子不轻易说,但是说了后一定马上去做。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答案:(1)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
(2)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君子的典型代表。
(3)做人必须言行一致。做事敏捷,言谈慎重,把重心放在行动上,放在切实的道德学问修养上,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改变自己,改造社会,并避免因为夸夸其谈而失信于人,避免沉溺于浮夸的言辞中。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8.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材料选自课文《为政以德》。一提到治国思想,就要想到“为政以德”,“民信之”即为取信于民,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的则是“礼治”。几个人问的问题虽然相同,但是问的主体不一样,孔子的回答自然就不一样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论语的理解与评价专项训练的内容就是这些,精品学习网预祝考生可以更好的掌握知识点。
201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已经新鲜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计划、复习试题,大家来一起看看吧~
标签:高考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