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陕西西安铁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检试卷(含答案)

编辑:sx_liujy

2016-01-12

语文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以下是陕西西安铁一中学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质检试卷,请考生练习。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人在艺术表现上是无能的。

B.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从“有”到 “无”。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这样才使诗歌富有暗示性。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无”才是真“有”,诗中没有言说的,往往是诗人想要表达的。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绚烂之极的平淡。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人从“有”到“无”,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无”外去寻找“有”的诗意之美。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拙”,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叛侄儿建文帝朱允炆出阁皇子出就藩封。太子出阁,则为之广置讲读之官,使之前有师,后有傅,左有弼,右有辅。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朱棣“靖难”兵前,他相士袁珙,并通过对当时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姚广孝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官场

眼儿媚

阮阅(北宋)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

石孝友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注】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这在用字方面效果?(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