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24
13.(20分)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对此,有同学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应该全面传承下去。”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同学的看法。(8分)(2)一些地方以推进城镇化为名,拆除有价值的传统建筑。有专家警示,这样做是没有文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运用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说明专家警示的合理性。(12分)
14.(20分)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到年终岁末,人们都张罗着过年:吃团圆饭,放鞭炮……这勾起人们多少美好的记忆。而如今,年味儿却越来越淡:本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却有人外出旅游;本想放鞭炮除旧迎新,有关部门却颁布了“禁放令”。为弘扬春节文化,各级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把除夕纳入春节假期,改春节禁放烟花爆竹为限放;加大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投入,并向市民提供免费的基本服务;注重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人才的培养,举办春节联欢晚会、猜灯谜、闹元宵等活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年味变淡这一现象。
1.选B 民俗活动、烙在华夏儿女身上、中国印等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A、C、D项都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2.选A “狮艺”带进中学的体育课程当中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B、C项不符合题意,D项观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选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寓意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A项符合题意。
4.选C 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5.选A 材料强调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应坚持正确的原则。③错误。
6.选A 如今它们仍然被赋予廉洁自律等内涵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C、D不符合题意。
7.选A 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其作用具有两重性,③观点错误;发展先进文化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④说法错误。
8.选B ②错误,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错误,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9.选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的内容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是一脉相承的,但践行孝道的方式是因时而变的,①③当选。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问题,②不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④不选。
10.选C 材料启示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C项符合题意。A、B、D项观点错误,应排除。
11.选B A项错误。C项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作用,D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的作用,排除D。
12.选C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故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①错误,②正确。技术是文化的具体内涵之一,而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根源,排除③。故答案选C。
13.(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乡村文化,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我们要辩证分析乡村文化,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加以保护,而不能任其消亡;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而不应该不加分析地全部传承。 (5分)
(2)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只有保护好本地本民族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特色,才能激发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建筑保护,继承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又要体现时代精神。城镇化过程中既要继承、保持和发扬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又要改造或剔除其糟粕,还要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每点4分)
14.(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人们还感到有年味存在,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年味变淡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春节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变化。(7分)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我们应该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7分)
(3)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传统春节文化只有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不断推陈出新,促进文化繁荣。(6分)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专题试题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希望对大家提高政治成绩有帮助。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政治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