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6-04
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
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
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
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例: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
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
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
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
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
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狼》
2.判断词
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
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啊)——《岳阳楼记》
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
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
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
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
(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先生传》
(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
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所
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
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例: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可译为“被……吞掉”) ——《童趣》
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
哉
1.表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3.表反问语气
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夫
1.指示代词
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2.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 丈夫。
例:夫齁声起。——《口技》
4.成年男子的通称
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遂
1.副词
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曹刿论战》
2.副词,表原因
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上枢密韩太尉书》
虽
1.表示假设
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
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
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
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可译作“……的样子”、“ ……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
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故
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例: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苟
1.连词,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例: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2.副词
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3.副词,表希望
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君子于役》
会
1.副词
(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口技》
(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
(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密州出猎》
2.动词
(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2)体会,领会。
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送东阳马生序》
或
1.无指不定代词
可译为“有的人”,“有人”。
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2.副词
(1)有时。例:或王命急宣。——《三峡》
(2)或许。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诸
1.兼词,“之于”的合音合义。
例: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众。
例:其西南诸峰。——《醉翁亭记》
3.各位,众位。
例: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必考虚词,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总复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