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地理 > 高二地理试题

精编高二地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编辑:sx_yanxf

2016-06-12

尽可能多的做练习题可以帮助同学对所学知识点加以巩固,经过试题的练习相信大家一定会学到更多,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提供了高二地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欢迎大家阅读。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据报道,2010年太阳活动将出现又一个活跃期。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正确判断是

A.图中地球正处于远日点附近       B.图中B天体为恒星,E天体为行星

C.图中D天体属于河外星系         D.图中C天体和B天体构成地月系

2.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主要包括色球层的黑子和光球层的耀斑

B.耀斑增多表明太阳活动增强,黑子增多表明太阳活动减弱

C.2010年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范围会扩大

D.2010年将有可能出现非人为因素导致的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受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推迟发射的影响,原计划于2009年10月和该探测器结伴奔火星的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也不得不将发射日期延后。火星拥有和地球最接近的环境,可能存在液态水甚至生命。也正因此,火星成为了人类太空探索的重要目标。分析表格资料,回答3~4题。

火星与地球部分特征的比较

3.发射火星探测器和观测火星,在距离火星较近的时候效果较佳,下一个发射火星探测器和观测火星的较佳时间约是

A.2011年2~3月     B.2010年2~3月

C.2011年8~9月           D.2010年9~10月

4.火星环境与地球环境差异最大的是

A.昼夜更替现象   B.四季变化现象  C.表面温度    D.极昼极夜现象

读下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abcd四地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地角速度都相同

B.四地角速度都不同

C.四地线速度由小到大依次是adbc

D.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是bcad

6.图中四地该日昼长由长到短依次是

A.a→b→c→d     B.d→c→b→a C.c→d→b→a     D.d→a→c→b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值线示意图,a、b、c三条等值线的数值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完成7~8题。

7.若虚线所在区域为陆地,实线所在区域为太平洋,图中a、b、c为等温线,则

A.此时正值1月份前后

B.实线区域有寒流经过

C.此时我国东南沿海盛行东南风

D.此时我国大部分河流进入汛期

8.若图中a、b、c为近地面等压线,则

A.A处吹西南风                     B.B区域易形成锋面

C.B处为阴雨天气? D.B处风速比A处大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某日的树影变化,F1表示当地日出时的树影,F2表示当地17时的树影,F2与F1等长。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地此日的昼长为10小时

B.F1、F2与ON之间的夹角不相同

C.当树影朝向N时,北京时间一定是12点

D.该地此日日落于西北方向

10.若该地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则

A.该地可能位于高纬度地区   B.该地可能位于非洲西海岸

C.该地为地中海气候         D.该地此时节降水较少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完成11~12题。

1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12.当图中④地周围出现极夜时,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武汉的梅雨   B.南京的伏旱    C.北京的寒潮    D.哈尔滨的洪涝

13.下列关于土地资源与人类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采猎文明阶段,土地质量较重要,人类对土地的作用和影响较小

②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和数量都重要,一些地区土地质量开始下降

③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多样化导致了土地数量不断增加

④后工业化阶段,生态环保用地、风景旅游用地增加导致人地矛盾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我国塔里木盆地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读图完成14~16题。

14.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15.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从整体上看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16.影响图中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读我国部分自然灾害分布图,完成17~18题。

17.图例M、N代表的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

A.台风和地震    B.寒潮和火山

C.泥石流和地震  D.滑坡和洪涝

18.预防M灾害发生的措施主要是

A.跨流域调水    B.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      D.开山取石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选对者得3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读下面四幅地貌图,回答19~20题。

19.主要是由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对甲、乙、丙、丁四幅图所示地貌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B.乙图所示地貌在我国新疆分布较典型

C.丙图所示地貌为河流三角洲       D.丁图地貌主要是由内力作用造成的

读两幅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不同陆地自然带中的植物群落特征差异明显,影响这种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差异      B.动物差异      C.土壤差异      D.水分差异

22.两幅图中自然带大致对应的是

A.H-甲        B.C-乙         C.I-丙         D.A-丁

读部分洋流模式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1、2、3、4组成的大洋环流相同的是

A.甲、乙海区均为副极地海区

B.甲、乙海区均为副热带海区

C.1、2所示洋流交汇处会形成大渔场

D.1、3所示洋流的形成主要与盛行风吹拂有关

24.若图中洋流2和4之间的水温差异会引起热力环流,则

A.2处空气上升                     B.4处空气上升

C.高空空气由2处上空流向4处上空   D.低空空气由2处流向4处

分析下图中四地的气候资料,完成25~26题。

25.有关图示气候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A.甲、乙两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B.丙、丁两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C.甲、乙两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      D.甲、乙、丙、丁四地都分布在北半球

26.有关气候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丁两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B.乙、丙两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C.甲、丁两气候1月气温相同          D.乙、丁两气候夏季气温相差不大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综合题:本大题分必做题(第27题~第28题)和选做题(第29题~第34题)。

2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9年10月11日上午10时许,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浦东外高桥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此次考察为期约180天,拟定于次年4月10日返回上海。

材料二  此次前往南极科考航线示意图

(1)科考船从上海出发时,沿途海域此时多台风天气,下列关于该天气系统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2分)

(2)图中③点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是 ▲ ,其成因是  ▲ 。(3分)

(3)经过图中②点海域附近时,周围海域与陆地上的等温线分布如右图所示,此时影响甲处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影响乙处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双选题)(3分)

A.中山站盛行势力强劲的东北风

B.南极大陆终年严寒,最主要的原因是纬度高

C.此次科考期间易观察到极光现象,是研究极光的最佳时机

D.经过④海域时遇到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28.读亚洲东岸25°N附近某地海陆分布剖面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图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  ,有关各环节的正确判断是( ▲ )(双选题)(3分)

A.①环节是水汽输送,冬季风是其主要动力

B.②环节是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11月

C.③环节是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④环节蒸发的水汽部分被输送到陆地上空

(2)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  ,甲处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3分)

(3)图中丙处为火山,喷发的熔岩经凝固后形成   ▲   岩,丁处岩石又会俯冲到地下深处发生熔化,这种转化反映了自然界的    ▲   循环。(2分)

(4)据图分析,甲地东西两侧谷地发育的河流流域面积相当,但东侧河流水量较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2分)

选做题:请在第29题~第34题六题中选定四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多做,则按所答的前四题评分,每题均为10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