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2-08-06
A.结束“两个凡是”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提出“一国两制”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
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B.社会主义经济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21.2009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组委会主席张雪倩曾表示:“APEC的21个成员占了全球贸易总量的54%,还包括了美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全世界最大经济体。APEC可以发出一致和统一的声音来推动WTO的谈判。”这可以说明
A.APEC和WTO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B.APEC经济一体化必将实现政治一体化
C.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D.APEC是当今世界合作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联盟
22.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说道:“美国以及盟国已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美国、日、欧矛盾加剧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向经济实力抗衡 D.第三世界联合反霸加强
23. 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 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 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4.有研究显示,2001年全球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建立独资与合资企业、战略联盟等形式,几乎渗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所有产业领域和部门。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
A.贸易保护主义现象 B. 区域集团化趋势 C.全球化趋势 D. 多极化现象
二、非选择题(19 + 17 + 16 =52分)
25.(19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夏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材料三 1910年,张謇说,根据《海关贸易关册》统计,中国进口商品中以棉货为最多,最高时值银1.8亿两,其次是铁货,值银4600余万两。因此,中国“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
张謇十分重视农业的改革,他向朝廷奏请开办农会时说:“臣窃上溯三代,旁考四洲,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天下之大本在农,今日之先务在商,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
现在世界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以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钜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以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此尤其显著者,加以自今而后,经济潮流横溢大地,中外合资经营之事,必日益增多。我无法律为之防,其危险将视无可得资为尤甚,故农林工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法。
——《实业之梦——张謇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经济政策?(1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经济在近代出现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张謇关于“实业救国”的主要主张。(4分)
(4)张謇“实业救国”的主张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2分)这种主张在实践中为何受挫?(4分)
26.(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四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立刻促进农业的高涨。
——《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五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5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2分)
(3)材料三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2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在农业政策上有何异同之处?(4分)
(5)通过分析材料五,你如何看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经济政策?(4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前的20多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国际贸易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材料二 1973年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荡的“欧洲美元”高达1000亿。为了稳定美元,尼克松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008年10月14日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表示,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称,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需要“重返纪律”。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历史背景。(3分)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该体系的出现反映了什么经济趋势?(1分)可见战后世界经济朝怎样的方向发展?(1分)
(2)材料二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出现的局面。(1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4)材料四中特里谢主张“全球可能需要回归至最初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认为这一主张能实现吗?(1分)为什么?(3分)
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 ×24 = 48分)
1-5 CBBBC 6-10 CCBDC 11-15 BACDD 16-20 CCBBD 21-24 CBCC
二、非选择题(19 + 17 + 16 =52分)
25.(19分)
(1)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1分)
影响: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巩固统治;(2分)另一方面使社会经济活动受到抑制,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发展。(2分)
(2)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2分,每点1分)
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2分,每点1分)
(3)主张:振兴实业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振兴农务的新农本思想;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加强经济立法,对实业加以指导和保护。(4分,每点1分)
(4)作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2分)
原因: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2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严重的依赖性和妥协性。(2分)
(4)不能。(1分)
原因: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发达国家主导,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可能带来一个透明、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体系。(3分)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