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06-24
(4)根据材料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3分)
材料五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5)你是如何看待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3分)
【答案】
(1)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1分)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1分)
(2)蔡元培:反对封建统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2分)
袁世凯:尊孔崇儒复古,为专制统治服务。(2分)
(3)特点:年龄倾向年轻化,新旧思想共存。(1分)
原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1分)
(4)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或普及小初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科技教育。(3分,答出三点即可)
(5)答案一:这是孔子的谦词。孔子编六经,实际上是述中有作;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开儒学先河。(3分)
答案二:这一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崇古唯书,缺乏创新精神;可以学古,但要推陈出新。(3分)
【解析】
(1)第(1)问,从材料中可知,清书院“四书五经为主”,而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说明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新式人才。
(2)第(2)问,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而袁世凯是代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代表。
(3)第(3)问,阅读分析材料,归纳北大教员的构成特点,要注意年龄变化和历史人物的思想倾向,而从地点与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显然是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4)第(4)问,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分析归纳即可,材料主要讲了这几个方面:政治扮演的角色、教育制度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第(3)问,开放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46.(2010年佛山教学质量检测第13题)(24分)中西思想文化交相辉映,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材料一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等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说:“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起,在文化领域,人为的、地理上的界限逐渐被淡化,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
材料三 张之洞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梁启超评价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为当时维新派的‘流行语’,举国以为‘至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夫子的“真理”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加速的主要原因。(4分)
(3)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传入中国的西方思想主要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中国产生了哪些进步思想?(8分)
(4)据材料三,在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上,张之洞和梁启超提出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个原则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进步性。(8分)
【答案】
(1)“仁”(4分)(评分说明:答出“礼”、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等同等给分;答“仁政”不给分。)
(2)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4分)(评分说明:答出工业革命给2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2分。如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传教等均可各给2分,总分不超过4分。)
(3)西方思想:民主自由、民权、进化论、议会、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4分)
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以上就是精品学习网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2014年高中高二下册历史期末试题分析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