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高中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及答案

编辑:sx_gaohm

2015-10-16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4.近代学者陈寅恪指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他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A.提出天人感应的思想主张           B.形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构建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D.强调“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

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6.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经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二者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都否定了传统主流思想文化         B.都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的产物

C.都对此后的近代民主革命产生了影响 D.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7.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8.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9.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经使用火器

10.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11. 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

12.“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3.宋朝的《清明上河图》备受史学家关注,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甲: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乙: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丙: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丁: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A、甲                B、乙               C、丙                 D、丁

14.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5.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16.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18.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19.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20.周恩来说:“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