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2015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文)

编辑:

2015-11-17

22.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通过代议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同时,也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合法的政治斗争的平台。在《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平台”的是

A.联邦体制        B.帝国议会            C.联邦议会          D.国家元首

23.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是

A.中英战争        B.鸦片战争            C.夷匪战争          D.通商战争

24.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

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2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形成。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中国清王朝也于1732年设立军机处,极权政治进入新阶段。从世界政治文明进程演进的角度来看,这一论述意在强调

A. 中国政治文明的滞后性                B. 世界政治文明的渐进性

C. 英国政治文明的开创性                D. 法国政治文明的保守性

26.下列各组人物,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革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付诸实践的是

A.魏源、梁启超      B.李鸿章、孙中山   C.李鸿章、毛泽东    D.梁启超、毛泽东

27.它“标志着(近代中国)以坚决排除现代思想和现代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后一次努力。”它应该是指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9. 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应该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0.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

31.“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

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在近代中国最早认识到这种现状的是 (  )

A.资产阶级维新派                   B.资产阶级革命派

C.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D.马克思主义者

32.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的爆发的必然性            B.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C.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33.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3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35.“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中观点一致的有

①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②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④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

36.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C.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7.“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 “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38. 一位美术老师为一位环卫工人画肖像,看着画,有人判断该工人是一位妙龄少女,有人判断该工人是一位五旬老汉,甚至有人判断老师画的是一棵树。据此,该老师的绘画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 印象派         D.现代主义

39.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

A.革命史观       B.近代化史观        C.文明史观        D.全球化史观

40.约翰·麦克里兰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社会主义理论之成败,判断标准是它能不能适应它当代世界的事实,而且如果它的当代世界改变,它却不变,未免奇怪。此外,我们不可忘了,社会主义批判的世界,即资本主义世界,是会转化的,与资本主义所取代的那些世界甚不相同。”在这里,该学者强调

A.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应相互借鉴            D.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时俱进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共两道题,41题20分、42题2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但奇怪的是:在法国宪政史上,第三共和国宪法却是寿命最长的,从1875年到1940年,共维持了65年。而1791年宪法、1793年宪法、1799年宪法、1848年宪法,都存在不久,即被废弃。

——《从1875年宪法看法国的政治生活》

材料二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75年前后法国宪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中呈现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中国近现代宪法曲折历程的原因。(6分)

42.(20分)教科书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1)材料一反映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4分)

(2)概括材料二所涉及教科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6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10分)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文科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A C B C D B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D  D D A B D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B A C C D C C D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D C D A B D D D D

41.(20分)

(1)特点:1875年前宪法更换频繁,不稳定。1875年后宪法存在时间长,稳定。(2分)

因素:1875前,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强大,资产阶级统治不稳定,政局动荡,党派林立,政治运动及人民斗争频繁;君主派势力强大;1875后,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共和派的长期斗争;(4分)

(2)特点:(背景)受西方和苏联宪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或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标)始终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或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或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

(过程)宪法的制定和实践受到重视(或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

(过程)宪政的过程充满曲折(或宪法最终沦为废纸;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

(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82年宪法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力量)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或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任答4点即可,每点2分。其它言之成理亦可适当给分,总分不得超过8分)

(3)(经济因素)民族资本主义不发达

(社会因素)缺乏足够社会力量的支持(或既得利益阶层的阻碍)

(政治因素)专制主义的浓厚影响;统治者在社会危机面前缺乏改革的主动,从而一再丧失行宪的良机

(思想因素)缺少民主精神;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或民主集中制原则受到破坏);人权意识的淡薄(或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任答3点即可,每点2分,总6分)

42. (20分)

(1)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任答3点2分)

目的:宣传宋明理学,教化人民,巩固专制统治。(2分)

(2)特点: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2分)

时代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4分,任答2点即可)

(3)不同: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2分)

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国内“左倾”思想的出现;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每点2分,任答2点4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高二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高二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附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