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5-11-20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中二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2. 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顾炎武认 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4. 在伦理观方面,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 魂”。基于此,他们提出的主张分别是推行
A.人治与法治 B.“仁政”与道德教育
C.王道与民主政治 D.加强专制与自我节制
5.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6. 汉朝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7.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8.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 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9.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名言
A.关注人类道德 B.批评苏格拉底
C.探究社会正义 D.否定神的意志
10. 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①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②开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道路③演绎了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④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重要的相同之处是
A.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B.头指向天主教会,歌颂理性
C.倡导建立民主共和制 D.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
12. 西欧在16世纪出现宗教改革,能够说明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②天主教会已成众矢之的③人文主义的传播④德国的政治分裂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材料中的“伟大人物”应该是指
A.智者学派 B.启 蒙思想家
C.宗教改革家 D.人文主义者
14. 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知识是美德存在的充分条件,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下列中国学派与这一思想接近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5. 得出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这一结论的证据,主要来自
A.考古领域在汉代墓葬遗址中发现纸 B.马克思的论述
C.蔡伦改进造纸术 D.蔡侯纸的说法
16. 《金史》有这样的记载:“船中有贲火炮名‘震天雷’者,连发之,炮火明。”“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之外。”这段话主要说明
A.金人喜欢打仗、玩炮竹、放鞭炮
B.宋金时期,火药已较为普遍地运用在军事上
C.除金人外,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火器
D.火药和火器的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17. 后人之所以称杜甫的诗为“诗史”,主要由于
A.杜甫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
B.杜甫游历和描写了中国的大好河山
C.杜甫写了“三吏”,抨击社会的黑暗现实
D.杜甫是一位“苦难诗人”和历经沧桑的时代歌手
18.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以下关于元杂剧产生原因的推测,正确的是
A.戏曲界“徽汉合流”的局面带动了元杂剧的产生
B.流传甚广的昆曲促成了元杂剧的出现
C.“同光十三绝”等着名艺人的出现
D.“瓦肆”之类娱乐场所和知识分子科考无望而致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