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07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C 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 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2.D 解析:四个城市只有洛阳处在北魏统治之下。
3.A 解析:政府对手工业的管制放松,丝织业进一步发展,实物交易逐渐被货币交易取代。
4.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魏碑”体源于刻石立碑,因此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项,A、B、D三项是条件。
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抓住图片的中心内容“乐佣”,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思考。
6.A 解析:在南北对峙的局面下,鲜卑贵族不可能成为汉族政权的官员。
强化提高
7.A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的民族融合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同时改革又促使民族融合加剧。
8.A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能力。“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钱”、“绢”说明③④。
9.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魏孝文帝铸造铜钱,这本身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是手工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这也说明孝文帝重视商业。
10.A 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到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东西,是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课外延伸
11.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鞅变法的比较。(1)问主要结合材料回答。(2)问主要结合图片进一步思考。(3)问主要通过比较孝文帝与商鞅变法的异同进行回答。
【答案】(1)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汉人使用叉子吃肉。(2)没有。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3)盖世英雄。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同点:都顺应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不同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易俗,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改革应当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应当具有坚忍不毅力,改革应当勇于与落后的旧势力斗争到底等。
12.【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材料中概括;第(2)问要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答案】鲜卑官制和汉制相互混杂。每个官职同时任命三人。鲜卑、汉族官员相互牵制。
(2)孝文帝定官制为九品,“定考课,明黜陟”,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的刑律。
高考链接
13.【解析】本题主要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和影响的考查。其中第(1)题从民族矛盾这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背景的理解,针对该问题孝文帝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解决,答题时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第(2)题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理解太子恂在当时代表的是反对改革的那部分人的利益,并且要特别注意孝文帝与太子恂是父子关系。第(3)题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重在考查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对后世唐朝的影响。
【答案】(1)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3)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其中第(1)题首先要读懂材料,其次要准确理解均田制的含义,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最后结合材料断定土地分配是按照人口。第(2)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作答时尽可能的简练、全面。第(3)题要抓住溯源二字,即对孝文帝改革背景的考查,结合背景再回答改革的影响。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高二历史下册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检测题及答案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