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24
答案:
1. C 宋太祖为了巩固政权,鼓励功臣“市田宅以遗子孙”,而对兼并土地实行放任的态度。
2. D 北宋中期尖锐的矛盾主要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
3. D 北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包括集中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
4. A 北宋中期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实际上是北宋初期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5. C 北宋这一局面发展到严重程度是在宋仁宗庆历年间。
6. D 发展中小地主势力与官僚机构的庞大没有关系。
7. B A、C、D项均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8. D 澶渊之盟中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和布帛等。
9. B 图中所示是范仲淹,他进行的改革是庆历新政。
10. B 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反对。
1. B 当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2. D 王安石指出国家贫困七要是民不富,因此主张发展经济,改变现状。
3. C 1068年宋神宗即位,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 D 均输法主要是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等问题,并得以好转。5. C 为了推行市易法而在东京特设立市易务管理市场。
6. A 根据限制高利贷剥削可知应该是青苗法的实施。
7. D 保甲法的实行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抵御了少数民族的进攻,巩固了统治,同时也节俭了军费开支。
8. D 北宋针对武器管理混乱现象进行改革,设立了军器监专门负责武器的生产和管理。提高了武器的质量和生产量。
9. B 王安石对太学教科书进行编撰,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内容。
10.D 这一考场情景的出现主要是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度的成就。
1.D 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三不足”精神,即“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2. B 司马光代表当时的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对于王安石变法持反对意见,当宋神宗去世后,他任宰相,即把新法废除了。
3. A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而失败。用人不当以及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
4.D 作为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目的相同的是②和③,而这两者均已实现。①④则不是几者的相同点。作用也就不同。
5.C 这一成就是王安石变法中实施的农田水利法的体现。
6.D 王安石变法中与商业有关的措施主要是市易法和均输法,对于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7.A 保甲法的实施既加强了军队,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了西部边疆,所有这些都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这是最主要的。
8. C 保甲法的实行使政府把农民组织起来,编为保甲。平时维护地方治安,战时编入军队。真正起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作用。
9.D 北宋对西夏和辽战争胜利取得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甘肃和宁夏等地。
11. (1)整顿吏治;于1043年实施。(2)最终失败。变革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3)为王安石变法创造了一定的基础。
点拨:主要通过范仲淹的改革主张和庆历新政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
12.“冗官、冗兵、冗费”。正是由于北宋初期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造成了北宋中期出现这一局面以及随之出现的积贫积弱局面。
点拨:主要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得出问题所在,然后进行分析与材料一的内在关系。
13.(1)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在它的北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在它的西北边,有党项族(羌族的一支)建立的夏政权(西夏)。此外,还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以及西北的高昌、龟兹、于阗等政权。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2)先是战争,然后战败,每年送给辽和西夏大量岁币。冗兵、冗费。(3)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没有关系。
点拨:主要结合示意图得出北宋中期面临的民族问题,之后得出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
11.①免役法最重要。②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③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④相应地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点拨:分析归纳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理解理财以农事为急,趣农为急,汲汲于差役之法;而徭役害农。
12.(1)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贫民到期不偿还,会导致州县事烦。(2)韩琦攻击青苗法是“官放息钱”,即便是“兼并之家,(富者)皆多得借钱,不介情理。(3)司马光反对“抑配”和“贫富相保”的办法,认为会导致“贫者既尽,富者亦贫’,的严重社会后果。(4)都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都认为青苗法对社会有害,反对青苗法。(5)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国家可增收20%的利息收入,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的盘剥,青苗钱利息低于当时高利贷利息。不利于官僚、地主、高利贷者。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二则限制了其刘农民的高利贷盘剥。
点拨:本趣关键是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判断三人观点,三人均是对其否定。并须弄清三人分析的角度。
13.(1)恩荫制。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2)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3)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点拨:题中(1)问主要结合文字材料以及图片的内容进行分析。(2)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3)问主要从取士之法对变法的其他方面的积极方面判断。
10. (1)更戍法和募兵制。(2)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维护社会治安,节省军费开支,巩固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能力增强了,减少了军费开支。
点拨:主要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组织答案。另外材料题的解答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11.体现:青苗法,由政府每年在青黄不接之时,对农民进行低息贷款,即限制高利贷者盘剥;募役法,对享有免役特权的官僚征免役钱;方田均税法,按土地的实际占有数量征税,通过打击大地主的利益,扩大税收范围;市易法,政府在东京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这些措施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和国家实力。评价: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的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点拨:第一问主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主要措施,尤其是青苗法、募役法等知识点回答问题。第二问主要结合司马光的言语进行分析评价。
12.(1)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司马光。(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措施。(3)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
点拨:主要结合材料分析组织答案。如(3)问主要通过元祐之争充分说明了北宋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矛盾。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二下册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习题,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