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3-28
学史可以明做人,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单元测试题,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
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三 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5分)
(3)(1分)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看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B.对官僚地主妥协
C.准备废除科举制度 D.认为地方教育水平大有提高
(4)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评价。第(1)问依据材料一设计,考查变法的背景,应根据所学知识即课本回答。第(2)问考查变法的内容,不需要回答变法的全部措施,应根据题目要求选取出于减轻“人民疾苦”目的的措施;成效也要根据前面回答的措施分析。选择题从材料分析,王安石重才、德,是针对科举考试重考试分数的弊端,应选A。第(4)问先要知道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层评论,并以史实说明,即题目所要求的“述”。
答案:(1)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费开支,造成“三冗”现象。(1分)土地兼并,高利贷和
沉重赋役的盘剥,造成北宋人民生活困苦,许多人成为流民。(2分)
(2)改革:实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2分,任答两点即可)成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3分)
(3)A(1分)
(4)材料三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并认为北宋灭亡也是因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3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1分)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分)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2分)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3分)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解析:第(1)问,体现王安石“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措施有几项,但题目要求据材料一分析回答;据材料一中“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可以分析出是青苗法。黄仁宇肯定的原因应从实行青苗法的好处分析;认为在11世纪不合实际的原因要从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分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一中“不加赋而国用足”一句说明农民要负担赋税。第(3)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回答。
答案:(1)青苗法。(1分)肯定原因:采用的方法是商业化的办法,不增加人民负担,却能增加财富(1分)。不合实际原因: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社会,商品经济不够发达(1分)
(2)负担:赋税、高利贷、苛捐杂税等(2分)。
(3)肯定:王安石的出发点、个人品行、青苗法的做法考虑到农民利益。(3分)
失败原因:未能考虑下级官吏层层盘剥与农民的具体情况(2分)
3.(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五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敷钱,先视州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
——《宋史·食货上五》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
——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臣(司马光)曾上言: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项措施?(1分)材料三中司马光对这项措施持
什么态度?其原因是什么?(2分)
(2)(1分)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 )
A.①对②错 B.①错②对 C.①②都对 D.①②都错
(3)对王安石的这一改革措施,你如何评价?(3分)
(4)结合当前改革实际,你认为以“王安石变法”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选取哪
些研究角度?(2分)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的“免役钱”“盖免役之法”“敛免役钱”等字句能得出答案,后一问从司马光的言辞语气可得出答案是“反对”,原因可从司法光的阶级立场分析。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但须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项都是正确的。第(3)问要评价的是免役法而不是整个改革。第(4)问联系当前改革的实际情况,拟订几个能够对当前改革有借鉴作用的角度。
答案:(1)免役法。(1分)反对。因为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2分)
(2)C(1分)
(3)免役法能使一部分农民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对于贫穷的农民来说是沉重的负担。(3分)
(4)王安石变法与用人;王安石变法与关注民生;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4.(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
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 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
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 (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
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2分)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1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政府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结果?(4分)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1分)
(3)(1分)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务”,他“理财”的出发点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之间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考查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
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通过阅读确定反映社会现象的主要语句:“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措施也能据材料一得出。第(2)问“结果”首先据材料回答,从材料二可以得出“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从材料三可以得出“控制了市场物价、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然后据课本知识回答“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启示要从政府干预市场的角度回答。第(3)问要从总体上思考:王安石变法的理财主要是通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来实现,其出发点是调整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财富分配,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缓和矛盾、稳固统治。
答案:(1)北宋中期大商人囤积居奇,操纵市场,哄抬物价以牟取暴利,兼并中小商贩。(1分)设市易务。(1分)
(2)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囤积居奇现象,控制了市场物价,有利于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发展,(2分)也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1分)但是由于保守派反对,最后这些措施被废除。(1分)启示:政府要适时适当地干预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1分)
(3)D(1分)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双方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3分)
(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之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5分)
(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和区别?(2分)
解析:第(1)问首先据材料判断出双方为王安石与司马光;然后据材料一与二概括双方论及的共同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第(2)问“看法”要从“民”指什么人、关心“民”的目的两方面回答。第(3)问先要概括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与材料二比较,从相同和区别两方面回答。
答案:(1)争论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1分)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1分)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1分)
(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1分)他“关心疾苦”是要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2分)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1分)他“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1分)
(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1分)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1分)
6.(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按人头收税)耳!”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实乃甚于加赋……”
——摘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摘自邓广铭《王安石》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标签:高二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