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下册

编辑:sx_gaohm

2016-04-29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主要因素是

A.家天下局面的出现    B.国家机器的完善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历史人物的决策

2.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西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为4080~3609年之间。据源:高考资源网]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

A.大汶口晚期          B.夏朝               C.商朝早期            D.商朝中期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4.以下作品中,被外国翻译成多种文字的我国古代的最早的作品是

A.《内经》 B. 《红楼梦》?C.《离骚》  D.《本草纲目》

5.战国时代虽然战争不断,但这一时期的经济却得到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各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较注重发展生产

C.农民的经济地位要比奴隶高       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6.下列哪些不是春秋时期的成就(   )

(1)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2)历法已确定为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3)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4)反映我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的《墨经》  (5)望、闻、问、切四诊法

A(1)(2)(3)  B(4)(5)  C(3)(4)(5)   D(5)

7.秦统一以后,秦始皇将原来秦国使用的圆形方孔钱颁行全国。此后,秦短期而亡,而圆形方孔的范式则使用了两千多年。主要是因为(  )

A形制设计合理   B重量适中   C商业不断发展    D后人顾念秦纺一之功

8.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A.以什伍为基层单位   B.职位由朝廷任免而非世袭

C.以编户为基层单位   D.直接接受朝廷命令和监督

9.在战国七雄的形成环节中,齐国大夫田和“大斗进、小斗出”最终“田氏代齐”成功,下列历史结论较为恰当的是

A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B.想取天下并非易事  C.亏本的生意得不偿失   D.得民心者得天下

10下列思想家,其政治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内容的有: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墨翟  ④孟子  ⑤韩非子

A.①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1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封建社会实行这一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在于

A.地主阶级的要求      B.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C.法家思想的启示      D.统治阶级的权力欲

12.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称皇帝制<<秦律>>   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    D统文字平南越

13.武则天的诗〈〈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的石榴裙是指古代妇女穿着的绣有石榴的裙妇,取石榴多子的寓意。这种裙妇在中原地区的出现不早于(    )

A秦朝    B西汉   C魏晋    D唐朝

14.对于两汉时期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正确的认识是

A.标志着双方战争结束,和平开始     B.于汉族是被迫,于少数民族是征服的结果

C.屈辱的求和行为,有辱人格国格     D.密切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

15.汉武帝时,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是因为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

A大封同姓王    B采纳<<削藩策>>   C实行推恩令   D建立刺史制度

16.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新兴的封建城市开始出现         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经济文化处世界领先地位         D.广泛引进农作物新品种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与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K•S•5U

A.加快汉文化的传播          B.加速封建化的进程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封建统治

18.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的根本原因是(     )

A.想要控制寺院规模               B.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D.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持对立态度

19.“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分析此语应出自

A.荀子            B.董仲舒           C.范缜          D.陶弘景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