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历史 > 高二历史试题

2016年高二历史下册期末模块测试题

编辑:

2016-07-04

28.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的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有殄天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内兴功作,外攘狄夷,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

29.《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30.史书上载“益(当时一部落首领)干启位,启杀之”。启这一做法,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实行了禅让制                      B.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权至上原则

31.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32.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33.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34.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5.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ks5u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

36.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这句话出自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董仲舒

37.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是(    )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38.战国时期,流行“得士者存,失士者亡”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39.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40.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41题10分,42题12分,43题18分,共计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ks5u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2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4分)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10分)ks5u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2分)

43.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学者普林尼(公元23~79年)的著作《博物志》中记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张岂之等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在14世纪的欧洲游记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大量印制天主教会的宗教宣传品以及民间的纸牌。到15世纪欧洲有了活字印刷术。

——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博物志》中“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所走的路线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分析其形成的条件。(6分)

(2)我国史书是如何记载材料二“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的?(4分)

(3)归纳材料一、二中中欧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6分)

第二学期高二期末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0

BCBBA    ABABC    CCDDA    AABAA     BCCCA    ABDDC

31-35 36-40

BCCAB    BCCC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41题10分,42题12分,43题18分,共计40分。)

41.(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2分)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4分)ks5u

42.答案(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6分)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2分)

43.答案:(1)丝绸之路。(2分)

形成的条件:①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繁荣,尤其是丝织业的发达。③张骞通西域。(6分)ks5u

(2)《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将象牙等礼物送给汉桓帝。这是我国正史中关于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4分)

(3)有政府间的往来、物质贸易交流、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等。(2分)

精品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下册期末模块测试题大家仔细阅读了么,最后祝大家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长春市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