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5-10-25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萌芽阶段(共产党成立1921——大革命失败1927)
1、《中国社会主义各阶级分析》(1925/12/1)
(1)背景:1925年,国共两党合作推动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正在蓬勃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大革命的高潮。而广东革命根据地统一,则为举行北伐战争准备了较为巩固的后方基地。
当时,中国的革命势力和反革命的势力正酝酿着一场大决战。在这一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都有自己的表现,反映出其对待革命的态度。同时,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无产阶级同资产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日益尖锐。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除原有的老右派外,又出现了以蒋介石、戴季陶等为首的新右派。他们鼓吹阶级调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并借此在统一战线中排挤和打击共产党。而当时在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第二种倾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是“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国民革命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等新情势,都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清醒的认识,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在这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写出了这篇文章。
(2)主要内容:当时中国的主要阶级构成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游民无产者。主要解决了革命应该“依靠谁,团结谁,打击谁”这一首要问题。
(3)要点总结: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4)重要意义:在于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的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
(1)背景:1926年2月21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决议“党在现时政治上主要的职任,是从各方面准备广东政府的北伐;而北伐的政纲必须是以解决农民问题作主干”。1926年5月叶挺部率先进入湖南,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7月11日,北伐军进入湖南省会长沙,9月10日占领武汉。当时中共党员谭平山任国民党农民部长。毛泽东任国民党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11月毛泽东赴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随即赴武汉,创办武汉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北伐军所到之处,迅速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赴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3月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6-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化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以毛泽东,谭平山等人为代表的一派中国共产党员开始主张深化农村土地革命,发展农民运动。这一主张,以及农民运动本身主要着眼于反对封建宗法制度以及野蛮的土地佃租制度的特点,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土地革命与农民运动对农村社会的冲击触动了以地主阶级为主体的中国国民党右派的利益,故而引起了他们猛烈的抨击。与此同时,以陈独秀为首的部分中国共产党人因严格奉行共产国际所指令的“国共合作”方针而坚持维护与国民党的合作,力主回避农民运动所带来的矛盾以迁就国民党,故而也对土地革命及农民运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与责难。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为了解释与回击来自党内外的质疑,不满与责难,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1927年1月至2月之间,回到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蓬勃的湖南省5县,实地考察当地的农民运动。本文即是此次实地考察的总结性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
(2)主要内容:农民问题的严重性、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利归农会、“糟得很”和“好得很”、所谓“过分”的问题、所谓“痞子运动”、革命先锋、十四件大事(一件: 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二件: 政治上打击地主、三件: 经济上打击地主、四件: 推翻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五件: 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六件: 推翻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七件: 推翻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八件: 普及政治宣传、九件: 农民诸禁、十件: 清匪、十一件: 废苛捐、十二件: 文化运动、十三件: 合作社运动、十四件: 修道路,修塘坝)
内容概括: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二、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基本形成阶段(土地革命前期到中期1927——1935遵义会议召开)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
1928年10月5日 ,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一部分。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文章总结了湘赣边界斗争的经验,并针对党内存在的右的和“左”的思想倾向,科学地论证了红军和红色政权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 5 个条件: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反革命营垒内部不统一并充满矛盾,因而使许多农村小块革命根据地能够在反革命政权的包围下产生、坚持和波浪式地向前扩大。②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③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2、《井冈山的斗争》(1928/11)
该文是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928年4月开始,湘赣两省军阀组织"会剿",企图消灭井冈山地区的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之下,红军以弱小的兵力,经过四个月的艰苦斗争,粉碎了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井冈山根据地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党组织在毛泽东亲自领导下,整顿党风,纯洁组织,并于1928年10月14日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和特点,批判了"左"倾盲动主义和右倾悲观主义,确定了巩固发展根据地的基本方针.11月14日,毛泽东领导召开了红军第六次全军党代表大会,并对如何反对敌军"会剿"作了详尽说明.至此,边界的险恶局势有了根本好转,革命力量又蓬勃发展起来.该文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写给中央的汇报.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共9个问题.第一部分是"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第二部分是"割据地区的现势".文章对帮助全党正确认识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以及进行武装斗争、加强党政建设的重要性;对革命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文章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现势、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问题、党的组织问题、革命性质问题、割据地区问题共八个方面。第一次提出要在思想上建党的文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还很弱小,敌人很强大,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也说明中共开始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背景: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自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之后,党和红军内部不少人仍然对革命前途表示出悲观情绪。到了1929年年底,这种情绪依然在党和军队内弥漫。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在一部分人当中散发了一份对红军前途究竟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信。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给予了答复,批评了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在信中,毛泽东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利的代表性表述。
要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革命力量相当弱小和斗争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内一些人对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前途产生了悲观思想。为批评这种错误思想,毛泽东写了这篇通信。在信中着重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全面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形势,正确地估计敌我力量。他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特点和各种基本矛盾,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必须在广大农村建立巩固的红色政权,发展革命根据地,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发展革命形势和壮大红军,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必须执行正确的人民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即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原则。这篇著作第一次提出并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标志着毛泽东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理论已基本形成。
4、《反对本本主义》(1930/5)
背景:本文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的,那是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而叫它做“本本主义”。毛泽东在本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文章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本文第一次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端正党和红军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第一次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是毛泽东最早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对于端正党和红军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要点:《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成熟阶段(土地革命后期——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实践论》《矛盾论》(1936-1937)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从1936年夏到1937年夏,毛泽东身体力行,带头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认真研读了24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撰写了6万多字的《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在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利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学阵地,就他这部哲学著作,曾作了110个学时的讲座。《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内容首先作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用讲课大纲中的理论观点,以油印本的形式于1937年面世。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应的理论观点被整理为两篇论著,分别于1950年12月29日和1952年4月1日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题正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2、《论持久战》(1938/5)
标签:高二历史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