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12-24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 “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等。
③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④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概念辨析】“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众多,但阵线非常鲜明,主要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2)“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问题上,目的是推动新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繁荣。
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建立人民教育事业: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决定建立人民 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开门。
(2)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
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 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4)成果: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动乱中的教育
(1)很多师生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4)“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3.教育的复兴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理解升华】 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4)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4)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5)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6)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重点讲解】
“文革”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文革”结束后,政局稳定,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考点综合】
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
【考能特训】
主题:非选择题答题中常见的失误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对那些看似容易,感觉会做的题往往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正确解答,经常性地掉入命题者的“陷阱”。系统地总结找一找失误的表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是高考成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一般来讲,失误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急于求成。一些学生害怕时间不够,不审题,不构思,想一句写一句,或答非所问、用错原理,或重复较多、颠三倒四。结果答案是洋洋洒洒一大篇,得分却很少。
(2)照本宣科。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机械照搬平时见过的相似试题的答案,结果答非所问,得分不高。
(3)贪多求稳。采取撒网战术,既浪费了时间,影响其他试题的解答,又没有突出重点,让阅卷老师找不到给分点。
(4)表达不准确。不重视学科语言的运用,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外行在答题。
(5)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涂改过多,要点不分明,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好。
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七单元知识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历史知识点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