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生物 > 高二生物试题

高中二年级生物必修3第四章单元测试:种群和群落

编辑:sx_gaohm

2015-11-29

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科学。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推荐了高中二年级生物必修3第四章单元测试,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考点整合一: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1.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2.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具体图示如下:

特别提示:(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1 (2010·山东理综)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2 下列现象主要体现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大小的是

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

D.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考点整合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析

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比较

图中“J”型曲线是指理想状态下(食物丰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无疾病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中“S”型曲线是指在现实状态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阴影部分是指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即环境阻力。

2.对曲线中K值的理解

(1)K值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不同种群在同一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同一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也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限制和由此引发的种内斗争以及捕食者的数量。

(2)图中“J”型曲线无K值,且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S”型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率在各个阶段是不相同的,在K/2时,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也增长最快。

3.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在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左右,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可提供的资源数量也最多,而且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2)在农林害虫的防治方面,降低农林害虫的环境容纳量是防治的根本。

★3 (2010·云南调研)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点以后环境阻力明显变大

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率最大的点是b

C.图中a点的种群增长率大于d点

D.图中第8年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发生变化

★4 (2010·济宁模拟)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C.减少捕捞数量,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的出生率

考点整合三: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

★5 (2010·四川卷,30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知识总结] 在种间关系中,捕食关系表现为“先增先减,后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初时被捕食者的数量要多于捕食者的数量,这也是判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一个方法。竞争关系体现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变化趋势,甚至会导致弱者灭亡。共生表现为“同生共死,荣辱与共”的关系,二者始终是同步的。

考点整合四: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内部环境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5)人类的活动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3.群落演替的特征

(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净生产量逐渐降低,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稳定性增强;(4)生活史:生物个体增大,生活周期变长,生态位变窄;(5)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