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04-02
答案:(1)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2)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3)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竹 思
高洪波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也有不善待竹子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 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 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上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杈的,便是母竹,不分杈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二段用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名言和他策竹杖的形象造型,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品德高尚、充满傲骨的古代文人形象。
B.第三段写杜甫是一个不善待竹子的文人,作者认为杜甫成都草堂前的竹子是后人代植的。
C.作者写竹如人类,梨如人类,目的是要说明自然和人类是一样的,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
D.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唐代时就被杜甫发现了。
E.本文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有增广见识的说明,有启人心志的议论,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杂文佳作。
(2)作者为什么说“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引用苏东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了哪些比较?这样比较能给你一种怎样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项中“后人代植”只是作者的猜测,并未肯定。C项“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不是作者的行文目的。D项中杜甫并未发现“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
答案:(1)A、E
(2)因为竹文化是以竹子作为气节、风骨、虚心、谦虚的象征或代表的,而这些品质正是儒家所宣扬的,是儒文化的精髓。
(3)作者引用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名言和他策竹杖的形象造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充满傲骨的古代文人形象,进一步突出了竹对于苏东坡魅力的增色作用。
(4)比较:①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②蜀南竹海里的竹子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较之城市庭院里的竹子要少得多。
启示:自由远比受束缚可贵和幸福;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承受过多的关注和爱抚可能消磨人的意志,从而使人难有大的作为;不经历风雨洗礼和烈火锤炼是难以成大器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
文化产业离支柱产业有多远?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那么,衡量一个新兴产业是否成为支柱性产业有没有硬杠杠?
张晓明: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如果中国文化产业要在2015年成为支柱产业,就必须把在GDP中的占比约提升一倍。
记者:增幅相当大,任务相当重。
张晓明: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确有一定难 度,但并非不能。关键要开辟新思路,看到新空间,寻找新路径,激发新动力。
记者:“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有哪些发展空间呢?
张晓明:“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这个巨大的文化消费落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空间。“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高度,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一连串战略举措最终指向了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形态。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创造着新型的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产业部门不断爆出超常增长的消息。不少地方执政者将眼光投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集聚区纷纷创建,大量的新型文化经济涌现在城市未来的蓝图上。未来5年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向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方向发展。
记者:“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需要突破发展的障碍,在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与创新。
张 晓明:是的。首先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或许这将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开发计划署牵头于2008年发布报告,提出把创意经济作为“新的发展范式”,包容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发展的主轴概念。今天,人们已经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概念的高度。
记者:您对未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张晓明:新一轮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目标模式。宏观经济转向导致的文化需求空前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扩张期待、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新型业态出现,都要求文化产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而没有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超常发展的目标。改革有成本,也有“时间窗口”。渐进式改革有保持稳定的好处,也有成本不断攀高的弊病,因此,必须在“时间窗口”关闭前果断冲关。
记者:深化改革中,如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张晓明:文化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突破就是将传统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事业和产业两类,实施分类指导,创建新型体制。近10年来改革的实践说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非只有两种非此即彼的机构类型,还有一系列过渡形态、中间形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市场主体。
记者:这些中间形态单位自主经营,但是不同于文化企业,从事公益性文化活动却不靠国家财政支持,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尽管公益性程度不同,但是对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在效率上往往比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更具优势。
张晓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发展中的资源分散配置机制,使得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越来越成为不需要国家财政直接供养的“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
现代文化领域正在成为“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发展最快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种多样的市场或者半市场化的机制将会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将会创设出来,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创新必须跟上。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文化产业摆到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B.在未来的五年中,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例如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重重阻碍。
C.渐进式改革使得产业成本不断攀高,不能适应文化产业超常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坚决抛弃。
D.中间形态单位能对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其效率要高于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
E.这篇访谈中,记者直奔主题,直接发问,同时运用由浅入深的逻辑推理进行提问,不断导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语言质朴而有力。
(2)统观全篇,这篇访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晓明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有哪些?请分条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怎样在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上进行新的突破创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项,“坚决抛弃”错误。由原文可知,说话者意在强调要在关键时刻果断冲关,没有否定渐进式改革的意思。D项,“其效率要高于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说法太绝对,忽略了原文中“往往”一词的限制作用。
答案:(1)CD
(2)①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②“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具体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遇”);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3)①国民文化消费需求巨大。②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新型文化业态超常发展。④城市新型 文化经济发展迅速。⑤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空间广阔。
(4)示例 ①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概念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②实现重大的体制性突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③不断创新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机制和政策。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8月12日晚,人们争相目睹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盛况,深圳街头万人空巷,车流、人流比平日多了许多。
B.余积廉曾在电影《欢颜》、电视剧《天蚕变》等炙手可热的影视作品中担任摄影师,并导演了《决战天门》、《少林达摩》等电影,常和任达华、古天乐等明星合作。
C.参加龙舟竞赛的队员们三人成虎,奋力拼搏,展现出团结、协作、激情、奋进的精神面貌。
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解析: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B.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应为“红极一时”。C.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此处属望文生义。D.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此处属望文生义。
答案:A
标签:高二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