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试题

2016年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编辑:

2016-07-06

11.文章开头五个段落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12.分析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分)

(1)担心因为视觉差错,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3分)

(2)又害怕那道山梁上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3分)

13.在文中,作者引述“关于马刺根的那一番对话”和“回隆村当年出工出力修筑小水库的情景”的作用是什么?(5分)

14.文中“小白花”有何象征意义?联系全文,谈谈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喊杀与不杀      林  维

①最近,文强、王益等案件又将有关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重新引入公众视野。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刑对于经济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因而建议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与此相反的是,公众要求对腐败分子更多适用死刑的呼声却犹如排山倒海一般越来越强烈。在这样一种极端对立的、民愤激涌的气氛下,讨论对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在内笼统所谓的经济犯罪废除死刑,实在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

②学者主张减少经济犯罪的死刑,并逐渐全面废止死刑,这已经近乎成为国际通则。然而这样的主张要成为现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够获得所在国民众的认同。但是,中国民众对于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的金额却又越来越巨,死刑的运用已然成为无计可施之下的不得已。这就形成了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的巨大反差。

③对人民的呼声置之不理是一种极为偏颇的精英主义立场。学者们可以轻描淡写、不屑一顾地说,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然后一耸肩膀,继续在书斋中闭门鼓吹死刑废除。问题在于,刑法集中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法律也必须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如果刑罚制度不符合国民的规范意识,不能得到公众对规范的认同,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机能。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民众的想法是幼稚的,国民的朴素正义感和对死刑的认同感在正义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然而,对那些非暴力犯判决死刑,表面上似乎实现了刑罚的威慑力和特殊预防目的,但本质上,它仅仅是形式主义地呼应了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民众的每一次欢呼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虚幻满足。大家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社会公正问题没有随着任何一起非暴力犯的死刑而得到改善,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腐败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死刑并没有震慑腐败。

⑤国家有义务告诉民众另外一种遏制腐败的路径,而不是依赖于死刑来掩盖目前在反腐败工作上的深层次问题。对死刑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必然导致对其他正常管控手段的轻蔑或者忽视。对某一个腐败官员的死刑,当然意味着反腐败事业的重大胜利,但是在某一层面上,反复的死刑适用同样意味着腐败预防工作存在着的体制性缺陷。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法学界对文强、王益被判处死刑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持有异议,因此将这些案件重新引入公众视野。

B.作者认为,同公众讨论经济犯罪问题,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极容易激起民愤,与民众形成极端对立。

C.学者认为,因为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往往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所以刑法没必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

D.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体制,预防腐败,从而真正满足人民对公正的期盼,而不是一味依赖死刑。

16.对于经济犯罪的判决,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从①②小节看,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6分)

17.从④⑤小节看,作者为什么反对对非暴力犯的惩处过分依赖死刑?(6分)

七、作文(60分)

18.所谓对手,是指水平不相上下的竞赛的对方;它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面对对手,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进取,对手是成功的另一只手;轻视对手、嫉妒对

手或者畏惧对手,则常常被对手击溃,其最终一事无成。

请以“对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tà/tuò,mā/mǒ,wù/wù;B.xiān/ xiān,jué/jiǎo,

xiù/sù;C.xiāo/xuē,gěi/jǐ,chán/dān;D.sè/ sài,xíng/xíng,tán/dàn。

2.【答案】D  【解析】A.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B.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C.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应该改为“鱼目混珠”D.人浮于事: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3.【答案】D【解析】A.句式杂糅。B.成分残缺。C.语序颠倒。

4.参考答案:美宇航局拍到可能孕育新星体的“黑色裂缝”。

5. D(3分。处:隐居 )

6. C(3分)

7. C(3分。“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的说法没有依据)

8. ① 只和幼子挑着担子过海,建造茅竹之屋(或“修建茅竹之屋”、“用茅竹建屋”)居住(或“居住在那里”)。(3分。“负担”“葺茅竹”“居”三个得分点)

② 这就是深深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行为的原因啊。(4分。“此所以”“晚节”“师范”“万一”四个得分点)

③ 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或“与日俱进”),(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3分。“斥”“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三个得分点)

注意:以上翻译见得分点给分,整句语句欠通顺酌情扣分。

古人的。追和古人是从我开始的。我对于诗人没有特别爱好的,只好陶渊明诗。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似质朴其实华美,看似清瘦其实丰腴,从曹植、刘琨、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以来,都不如他。我前后共追和了他一百几十首诗,写到那得意处,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多少,现在将要把这些诗收集起来一并编录成书,用来留给后来君子。你替我记下这事。

但我对于陶渊明,难道是只爱他的诗吗?对他的为人,我实在有些感想。陶渊明临死前告诉他的儿子陶俨等人:‘我自幼穷苦,每因家贫,四处奔波,我性情刚直才智拙笨,与周围多有抵触。自己替自己考虑,必定会给你们留下世俗的祸患,我勤勉了一生而今去世,使你们年幼却要遭受饥寒。’渊明这些话,恐怕是实录啊。我如今真是有这样的毛病,但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半生做官,触犯世人,这就是深深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多少学习一点陶渊明的行为的原因啊。”

唉,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整衣戴冠拜见乡里小儿。但子瞻作官三十几年,被狱吏困辱,却始终不能悔改以致陷此大难之中,竟想在晚年将精神寄于渊明,这谁能相信呢?虽然如此,子瞻为官,他的去就进退还是可以考察的,后世君子,必有能加以正确评判的。孔子说:“传述古籍而不随便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把自己与老彭相比。”孟子说:“曾子与子思两人所走的道路是相同的。”小小的行迹,是不足用以议论读书人的啊。

我小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后学有所成,先父让我向他学习。子瞻曾说我的诗有古人之风,他自以为不如我,但是自从他被贬居住在东坡,他的学问一天天地进步,(才思)充沛的样子如大河之水正在涌来。他的诗比李白、杜甫还好,可与陶渊明相比。我虽急奔追随他,却常落在他后面。他和渊明的诗,我能赶上的,也不过一二首啊。

丁丑年十二月序于海康城南东斋。

9.(1)(3分)①战乱连年,山河破碎(1分);②亲人离散,生死未卜(1分);③老友分别,难以重逢(1分)。

(2)(4分)①以静衬动(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1分)。②寓情于景(1分),“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1分)。③虚实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1分)。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1分),“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1分)。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3分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评分建议: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10. (1)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2) 一番洗清秋 (3) 可堪孤馆闭春寒

(4) 八千里路云和月  (5) 零落成泥碾作尘  (6) 更吹落,星如雨。

(7)何必相逢曾相识      (8)不尽长江滚滚来

11.(1)特征:干燥、灼热、沉闷、令人焦躁。(3分)(2)作用:交代高原史无前例的旱情;渲染生命难以生存的艰难环境;为下文白花、泉水的出现作铺垫,反衬回隆村的生存智慧。(3分)

12.(1)“将其他东西误认为小白花”,打碎了作者对于生命、对于希望的那种渴求与尊重。(3分)

(2)害怕的是如果山梁开着的果真是小白花,在这灼热的空气中,在这滚烫的红土上,这些美丽的精灵如何经受得了这么严酷的煎熬。(3分)

13.(1)在结构上,与前文“一朵朵亮丽的小白花,任凭烈日灼烤,劲风摇曳,依旧开得那么灿烂”相呼应,交代了小白花灿烂的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分)(2)在主旨的表达上,青年村干部对马刺根(小白花的根)的解释,突出了村民的的顽强、乐观,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2分)

14.(1)文中的“小白花”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坚韧、顽强、乐观生存的智慧生命的象征。(2分)(2)在久旱的渴望雨水的季节,作者把不起眼的小白花当做智慧生命来礼赞,赞美像小白花一样的回隆村村民的坚韧、顽强、乐观;(2分)(3)赞美了回隆村村民在抗旱的特殊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的精神。(2分)

15.D

16.(1)民主舆论喊杀。(1分)民众对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的金额却越来越巨。(2分)(2)精英话语喊不杀。(1分)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刑对于经济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1分) 同时,逐渐全面废止死刑已经近乎成为国际通则。(1分)

17.(1)对非暴力犯判决死刑并不能震慑、遏制、预防腐败。(2分)(2)仅仅是形式主义地呼应了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现实的社会公正问题并没有随之而得到改善。(2分)(3)对死刑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必然导致对其他正常管控手段的轻蔑或者忽视。(2分)

欢迎大家阅读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一定要细细品味哦,一起加油吧。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考【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相关推荐: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备考综合试题  

最新高二语文下学年期末考试模拟真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