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第1课论雅俗共赏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编辑:

2015-09-07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蜕变(duì)   陈寅恪(ɡè)   寒碜(c hen)

B.一语破的(dì)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C.有同嗜焉(shì)  譬如(pì)        颐和园(yí)

D.奴婢(bì)       鞭笞(chī)       衣钵(bō)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 一项是(  )

A.赏奇析疑   寒渗   笔记   出奇制胜

B.一语破的      蜂拥而上  悔淫      出奇不意

C.人之常情      买账      凑合      持之一恒

D.迫不及待      词谱      倒退      披沙拣金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________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__,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这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 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5.第一段提到的“传奇”指的是什么?试举出两篇代表性的作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传奇为什么能称得上雅俗共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中的“黄山谷”“梅圣俞”各指哪一位诗人?苏门“四学士”指哪些人?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中“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你能列举一首明白如话的宋诗吗?并体味它的语言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