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二 > 高二语文 > 高二语文知识点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都的秋知识点

编辑:

2015-10-15

(二)课文讲解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

第二部分:(3——12段)记叙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集中描绘了物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为文章的第12段,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

2.概括大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

(1)首尾呼应,以北国南国的对比开始,又以对比结束,但仔细品味,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

(2)围绕北平的秋天的特点,并列描摹了五幅画面。

(3)议论部分单独成段,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

3.仔细体会五幅画面,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调动各种感官描摹秋景的。

文章中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来描摹秋景。

视觉:碧绿的天色  牵牛花的花色  扫帚的丝纹  秋枣的颜色……

听觉:驯鸽的飞声  脚踏落蕊的声音  蝉鸣  雨声  都市闲人的问答……

触觉:脚踏落蕊

味觉:槐树的落蕊

4、仔细体会五幅画面,试分析“清”“静”“悲凉”的特点是如何传达出来的。所谓“清”从文章里可以看到就是清闲,“静”是寂静,即是作者流露出的幽思与寂寞。

(1)画面的背景北京是皇城人海中的普通院落,避开了喧嚣与富贵。在那里“清”“静”是它的特质。

(2)精致的细节传递出“清”“静”“悲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灰土上扫帚的丝纹,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

(3)色彩的选取传递情感,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秋色也是最丰富的,但作者笔下的牵牛花却是蓝色的,都市闲人的衣服是黑色的,就连成熟的枣子也是淡绿微黄的。

二.能力训练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潭柘寺(  )  椽子(  )  驯鸽(  )  啼唱(  )  瓜熟蒂落(  )  姻缘(  )

房檩(  )  潜意识(  )  颓废(  )  情趣(  )  不能自已(  )

2.为下列各句选填正确的词语

(1)A融化  B熔化

①他把自己整个都___________在书中,随着主人公的命运而喜怒。

②科学实验证明固体的铁在l,530℃以上就会___________成液体。

(2)A悠远  B幽远

①此诗的意境__________,传递出了诗人对漓江山水的热爱。

②我们的思绪随着诗人优美的语言回到了____________的童年。

3.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4.体味下列语言的妙处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2)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

三.参考答案

l、潭柘寺(zhì)  椽子(chuán)  驯鸽(xùn)  啼唱(tí)  瓜熟蒂落(dì)  姻缘(yuán)

房檩(lǐn)   潜意识(qián) 颓废(tuí)  情趣(qù)  不能自已(yǐ)

2、(1)①融化②熔化(2)①幽远②悠远

3、B

4、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注意结构)

(2)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品味比喻)

(3)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长大起来(注意体会“都”字的情感)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故都的秋知识点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巩固复习知识点。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记念刘和珍君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