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0-09
①事物是普通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中国与东盟的联系是人为地建立起来的,说明联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④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主题中“深化交流与合作”反映了①,通过努力“建立中国一东盟金融服务平台”体现了③,故选C。②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④本身正确但没体现。
答案:C
23.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苏宁说,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中央银行的对话与协调,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向纵深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这说明 ( )
①正确处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推动事物发展,因为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 ③部分是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部分的积极作用会推动整体的发展 ④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解析:人民银行在与东盟各国中央银行的对话与协调中,推动区域金融合作发展,体现了联系促进发展和部分对整体的积极意义,故选D。②④在材料中没反映。
答案:D
科技的发展让机器人模拟人类的语言、动作等已不存在障碍了,但是要想让机器人模拟人类情感,还是一个大难题。日前,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情绪捕捉”软件,它能够捕捉并记录下人们的各种面部表情,并通过观察分析各种表情代表什么样的情绪或进行怎样的身体动作。据此回答24~25题。
24.科技的发展让机器人能模拟人类的语言、动作这表明 ( )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
B.人类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C.科学技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要弄清事物在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解析:A、C说法错误,D与题意无关。
答案:B
25.科学家发明“情绪捕捉”软件,对人的表情进行模拟和分析的过程体现了(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是客观的
C.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D.意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解析:A、B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正确的意识才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满分50分)
26.根据下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12分)
解析:本题结合环保这一热门话题考查学生对联系的观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哲学原理判断、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对应;对哲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把握,如联系的观点的具体内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具体表现;等等。
答案: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表象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12分)
27.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社会对其具体发展方式的选择总要受到其本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能源,说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远未完成。在目前的形势下,单纯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已不适宜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就是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转变也不可能彻底。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既涵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突出经济结构等质量指标变化,还涉及到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非经济因素的新的指导方针,以此指导经济建设的开展,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运而生。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请你谈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提法的唯物论依据。(6分)
(2)材料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观?(12分)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不适宜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②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我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新的重大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6分)
(2)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②要弄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需要一种既涵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又突出经济结构等质量指标变化,还涉及到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非经济因素的新的指导方针。③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提法适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全局,做到了与时俱进。④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只是经济的增长。(12分)
28.载人航天技术作为综合性的尖端科技成为世界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于是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研究被列入了著名的高科技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央最后批准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采取“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发射几艘无人飞船和一艘有人飞船。实现载人航天的历史性突破。第二步,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我国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长期有人值守的空间站。中国航天发展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科研水平要求非常高,而且不能照搬别人的成果,只能靠自己探索、创新。在北京航天城,中国最好的火箭专家来了,最好的卫星专家来了,他们会聚到这里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用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火箭和飞船,把中国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并成功实现出舱行走!对于载人航天下一步计划,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今后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任重而道远。
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12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中的发展观点。考查发展的实质及运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论要求。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分)
(2)正确认识我国航天技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对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采取“三步走战略”,体现了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3分)
(3)认识到“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今后还要搞空间实验室和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任重而道远”并采取“三步走战略”,表明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地位。(3分)
(4)瞄准世界先进科技,把载人航天技术研究列入“863计划”,体现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不能照搬别人的成果。只能靠自己探索、创新”体现了创新精神。(3分)
29.(2010•河北保定调研)材料一 国家工商、物价、卫生、农林等部门通过网络与遍布全国各地的检测点相联,及时掌握信息,对大宗物资储备、工农业产品价格波动、疾病防治等实施监控。众多企业通过网络在国内外建立了技术研发、市场调查、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的体系。当今,网络购物、网络教育、网络服务、刷卡消费等已经走进百姓生活。据统计,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里,某地居民跨行刷卡消费额达7.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
材料二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发帖子、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就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保等国计民生问题,向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进言献计,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目前,各地政府陆续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其收集网络上的社情民意,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或回答咨询,这已成为继信访、接访之外群众表达民意的一个新时尚。
(1)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请你结合材料二予以说明。(4分)
(2)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及其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4分)
答案:(1)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进言献计和评议、监督政府,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4分)
(2)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4分)
高二上学期政治第二单元测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二政治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