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gaohm
2016-01-25
高中政治教育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二政治探究世界的本质试题,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共60分)
1.(海南卷)达尔文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向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相关知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体现了人类社会是物质性的。②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内因”;④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选。
答案:A
2.下列对哲学上所讲的物质,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具体形态 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④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⑤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⑥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反映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选D项。
答案:D
3.据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宣布,在长岛上演的一次微型“大爆炸”创造了一种新型反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粒子被称之为“反超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的反物质。从哲学上看,“反超氚”这种反物质的发现表明( )
A.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B.物质是无法被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解析:此题以“反超氚”的发现为实例背景来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反超氚”的发现表明了世界的物质性。A、B两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与材料关系不大。
答案:D
4.恩格斯说:“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这句话说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B.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生产和再生产
C.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D.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界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材料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选C。A与题意不符,题目说的不是自然界;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故B、D表述错误。
答案:C
5.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只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对黑格尔这句名言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坚持了辩证法的观点 ②把运动主体说成是主观精神,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 ③把运动主体说成是客观精神,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④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最终会导致相对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哲学派别等知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看到了事物是运动的,但否认了事物运动的主体是物质,而认为事物运动的主体是客观精神,故选①③组合。②④对这句话理解错误。
答案:A
6.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这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根本属性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解析:“大脑越用越灵”强调了运动的重要性,故选B。A强调的是运动的主体,不选。C、D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
7.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在两个强子对撞实验项目中均发现一种新粒子,具有和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寻找的希格斯玻色子一致的某些特性。该粒子的发现表明( )
①具体科学的每一项进步都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具体科学的发展不断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更多的科学证明,但并非具体科学的每一项进步都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①错误;材料中粒子的发现表明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世界统一于物质,②③④正确,选C。
答案:C
8.贺知章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写下《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下列说法中与该诗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①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山,依旧好;人,憔悴了 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贺知章的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统一,①③符合题意。②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④反映的是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答案:C
9.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没有虚空,世界充满着相互差别的存在物,运动就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说明(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运动发生在这些存在物的相互关系之中,这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正确;A强调了运动,B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C说的是运动的方式,都与材料无关,故应排除。故答案选D。
答案:D
10.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材料提到“一切存在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这说明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④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C。
答案:C
11.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的最大亮点。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前进的、上升的
B.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体现了事物的变化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正确;A说法太绝对;C观点错误,人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D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B。
答案:B
12.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有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本题需要首先判断出诗句中的哲理,诗中的语句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B体现了绝对运动;A,C虽承认运动,但均属于唯心主义观点;D说的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故答案选B。
答案:B
标签:高二政治同步练习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