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案

编辑:sx_wangha

2012-08-08

【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思想特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指导思想。

经济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规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决策。

政治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含拨乱反正、依法治国等国策和"一国两制"等构想。

文化特征:由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 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民族特征: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西部大开发、民族 地区改革开放等政策。

外交特征:从闭关自守转向对外开放,在世界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实行独立自主、长期对外开放等基本国策。

【考点清单】

1.伟大的历史转折:(1)在徘徊中 前进(提法比"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内涵更广);(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解析】本节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在徘徊中前进"应全面分析"徘徊"的原因和"前进"的动力;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应全面掌握其思想基础、内容和历史意义;对"拨乱反正"应了解其背景、主要工作及对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总结。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2)全方位的对外开放;(3)改革开放的成就。

【解析】本节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与长效热点。对"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掌握其必要性、步骤、意义和方向;对"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应掌握其核心和内容;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应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和格局并与旧中国对外开放进行对比;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应重点强调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2008、2009年考纲对本节内容虽然在提法上比较简单,但由于它是主要阐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与指导思想,故历年高考对本节的关注与年俱增。对子目"走自己的道路"应强调十二大;对子 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应注意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与作用;对子目"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应突出掌握十三大、十四大的内容;对子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应强调十五大的主要内容。

4."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的构想;(2)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解析】"一国两制"的构想、海峡两岸的交流,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长效热点;香港、澳门回归,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一国两制'的构想"应注意归纳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及"一国两制"含义与法律依据;对"香港、澳门回归"应明确回归的时间,分析回归的原因和意义;对"海峡两岸的交流"  应分别看待其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

5.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解析】古今中外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国家统一和对外关系都有联系。所以不仅要熟悉本章内容,还应联系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民族问题的处理。对子目"各族人民跨入社会主义"应掌握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落后原因、新中国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并指明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的两种方式;对  "各民族共同繁荣"应着重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1)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2)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3)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解析】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应突出一项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两大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对"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应注意主要的外交事件与理论(一个回归--联合国;两国关系--中国与美、日关系正常化;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往往和当今的国际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所以要把课本的基础知识和国际形势相结合,才能在文综状态下的"外交问题"答题中游刃有余。可以用口诀法记忆新时期的外交政策 :①反对霸权②不结盟,③第三④睦邻⑤长开放。

【知识梳理】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至今,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

(1)思想路线方面,含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十二到十七大、一国两制与港澳台问题。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纠错需过程)

1.徘徊原因:

(1)"文革"积累许多严重问题;  (2)党的指导思想没有改变。

2.前进动力:  1977年邓小平 恢复工作并大力整顿

(1)文教:尊重知识人才;召开科学大会;给知识分子定性;恢复高考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较快恢复,某些方面有所发展。

3.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背景: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提出"两个凡是"方针(毛的决策都维护,毛的指示都遵循;实质是坚持" 文革"中的左倾错误),引起全国上下不满。

(2)内容:肯定唯一标准(实践);否定两个凡是;确立实事求是。

(3)意义:打破崇拜教条,深刻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奠基。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地:1978年底,北京。

2.内容:(思政组:分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三类)

(1)思想:确定指导方针;高度评价讨论;

(2)政治:停止斗争为纲;重心转到建设;实行改革开放;(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3)组织: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冤假错案;重评功过是非。

3.意义:(天时、人和两类)

天时:深远意义转折;改革开放开端;进入建设新期;

人和:路线思想形成;形成二代集体。

(三)拨乱反正

1.含义:  拨乱反正是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改变当时国内混乱局面,使国内局势趋于 稳定而进行的一场政治改革。

理解:改变混乱局面,纠正冤假错案,实质是纠正"左"倾。

2.主要工作:

(1)平反"文革"中的冤案;(如刘少奇等)

(2)纠正"文革"前的错案;(如被错划的"右派")

(3)调整落实政策。(如知识分子、民 族、宗教)

3.成果: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

决议内容:事件领导全评;肯定毛的地 位;根本否定"文革"。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走自己的道路   (让别人去说吧)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方针:

(1)工作重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2.十二大  (1982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

1.内容:(记忆口诀)什么道路哪种专政,谁来领导用啥思想

2.背景:当时出现了反党反社的错误思想(资产阶级自由化;外国月亮比中国圆)

3.目的: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 确方向

4.意义: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1.十三大  (1987年)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三步走战略:一番温饱;两番小康;中等发达比较富裕。

2.十四大  (1992年)

(1)形成三代集体:江泽民为核心 。

(2)经体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高度评价小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四)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