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2013年高三历史5月考前适应性试题

编辑:

2013-10-17

15.“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这主要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促进了自由贸易的盛行

C.推动了垄断资本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6.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直接说明这一特征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 B.整顿财政金融

C.规定工资工时 D.实行美元贬值

17.二月革命发生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和影响还比较小,但到十月革命时它已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主要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

A.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政治目标深得民心

B.提出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正确方向

C.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直接的号召力

D.“和平”、“面包”的口号深得人心

18.李鸿章曾自嘲自己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下列哪个人的作为与李鸿章比较一致

A.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开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C.勃列日列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经济发展战略”

19.以下为某国际组织的有关协定:“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资源的开发”据此判断,该国际组织应该为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世界贸易组织

20.某画家目睹一桩抢劫案,根据该画家提供的嫌疑人肖像画,有警察判断嫌犯是一位妙龄少女,有警察认为是一位耄耋老头,甚至有警察认为是一台洗衣机。据此,你认为该肖像画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13分)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沿袭下来的各种习惯的总和,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生活习俗,它们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东京梦华录》记载:“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在整个19世纪,英国男子衣橱中必备的衣着,一般是一套白天礼服、一套晚礼服、一件海军蓝的上衣和三四条灰色裤子。礼服是不经常穿的,常穿的是海军蓝上衣和灰裤。……在政府或企业上班的职员,一般都穿一身“公务套服”,以灰暗的颜色为主,白衬衣,打领带,所以这些人又被称为“白领阶层”。与此相反,工厂工人上班时,多穿蓝色工作服,被称为“蓝领阶层”。在英国,大致可凭人们的服装看出其所属的社会阶层。

——《世界全史百卷本》

材料三 “(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

——(英)呤唎《太平天国亲历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都城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5分)

(2)材料二中英国男子日常着装有何特点?(2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习俗变化的认识?(2分)

22.(14分)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呈现新陈代谢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1872年李鸿章上《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研究近代中国应该从三个层次来说明:第一、它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如危崖转石不达其地不止;第二、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螺旋特别多;第三、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向近代化,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行资本主义之新。

——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线索的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中国面临“三千年一大变局”的主要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局在政治、经济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陈旭麓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是走向近代化,是一个由旧到新的过程。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加以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23.(13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今泰西通行诸学科中,为中国所固有者,惟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

——梁启超《新史学》(1902年)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人们对单纯的以考订为主的史学兴趣顿减。胡适不顾夫人的劝阻弃学从政,傅斯年一反“考史不著史”的风格撰写《东北史纲》,顾颉刚转向民族史和边疆史研究……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材料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们相继奔赴延安和重庆,这两地成为抗战期间历史研究的两大中心。……两个中心,两支队伍,遥相呼应,相互配合又相互激荡,共同推进了史学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