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上册10月月考试题

编辑:

2013-10-17

21.《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2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3.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与当时的哪种社会思潮相吻合

①中体中用思想 ②中体西用思想

③救亡图存的主题 ④维新变法思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4.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

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25.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并存的经济成分有

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③洋务企业 ④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6.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

A.专制政体的终结 B.工业革命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 D.程朱理学的破产

2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西方列强获得这些特权是

①租界 ②领事裁判权 ③关税自主权 ④最惠国待遇

A. 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8.《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俄国侵占北方领土 D.八国联军侵华

29.以下著作、杂志为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3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首先产生于沿海的开放城市,主要是因为

①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程度较深

②外商企业的创办带来近代生产技术

③便于产品运输销售

④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

A.粉碎袁世凯独裁和帝制企图 B.确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C.反对军阀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32. 下列言论摘自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其中体现维新思想的是 ①“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②“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③“我国只知造购船炮,不重艺学,不兴商务,尚不知富强之本”

④“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3. 以下关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目的都是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B.都是由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共同发动的

C.都占领北京,迫使清皇室出逃 D.都加深了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34.洋务派在兴建军事工业的同时,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为此“百方罗掘”但仍“不足用”。于是洋务派开始将工业范围扩大,兴办民用工业以“兴商务,竣饷源,图自强”。确切地说,这表明洋务派认为

A.“求富”是“求强”的先决条件 B.“求强”是“求富”的先决条件

C.民族富强是民族独立的先决条件 D.民族独立是民族富强的先决条件

35.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近代中国探索救国道路的领导人物。他们主张的相同点包括

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②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

④推翻清王朝统治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6.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为期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为此他提出了

A.民权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大政策

37.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在行政权方面拟实行总统制,但《临时约法》最终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清朝宣布“预备立宪”,建立“皇族内阁”

B.中华民国成立,以法律形式确立共和政体

C.孙中山迫于压力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D.袁世凯破坏民主政治制度,实行独裁统治

3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对文中“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理解正确的是

A.林则徐等人开始关注世界的形势 B.洪仁?岢龇⒄棺时局饕宓纳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