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3-31
1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解析: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注意时间,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符合题意。AB只是调整的内容。C太空了一些。故选D。
答案:D
12.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其影响下,我国出现的科技成果是( )
①“两弹”的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神舟5号”飞船成功进行载人飞行 ④“银河”系列计算机诞生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注意时间限制“粉碎‘四人帮’后”,①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②发生在1970年,③发生在2003年10月,④发生在1983年。故正确答案为③④。
答案:D
13.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成为继著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后,第二位“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得主。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 )
A.航天技术领域的贡献
B.农业科技领域的贡献
C.人类基因研究领域的贡献
D.信息科学技术领域的贡献
解析:袁隆平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在农业科技领域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
答案:B
14.探月工程圆满成功( )
①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奔月梦想 ②是中国航天史上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 ③反映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 ④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探月工程圆满成功,说明我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空间技术整体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故排除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材料三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材料一对我国的教育作出了怎样的错误估计?这种“教育革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具体做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抓住材料一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这一信息来概括。“后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3)问应从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持等方面归纳。
答案:(1)错误估计:认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经统治了学校,必须在“文化大革命”中彻底改变这种现象。
后果:“左”倾错误统治了教育阵地,教育事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
(2)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
(3)①加大教育改革步伐: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启动“希望工程”。②重视基础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办学,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③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④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支持的力度。⑤中共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篇中。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1390年,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请回答: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你认为“两弹一星”精神内涵应该有哪些?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为中国人的探月历程拟定一个标题,并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怎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第(1)问注意“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导弹,其“影响”和“精神内涵”要结合其提出背景及研制过程的合作等角度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标题的确定是开放性题目,只要围绕中心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的分析主要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及科技人员的努力等角度来展开;第(4)问第一问的分析角度同第(3)问“原因”分析,“关系”的回答注意语言的简练及逻辑的严密。
答案:(1)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精神内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科学精神等。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标题:中国人的飞天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条件:领导重视,决策科学,科研队伍努力,经费大量投入,教育水平提高等。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