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历史 > 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编辑:

2016-04-05

13.下图描绘的是三只缸和五个人在尝酒,由此你联想到的文献书籍是(  )

A.《春秋繁露》

B.《四书章句集注》

C.《明夷待访录》

D.《天下郡国利病书》

解析:图片画的是三只缸和五个人尝酒,“缸”与“纲”、“尝”与“常”同音,比喻三纲五常;三纲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道德约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后人根据董仲舒的主张归纳的,《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因此选A。B、C、D分别是朱熹、黄宗羲、顾炎武的著作。

答案:A

14.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解析:从材料看,孟子和司马迁主张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而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无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不分轻重厚薄,这与儒家的尊卑贵贱思想相违背。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5.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开始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提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重大问题,并进行研究和回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下一组材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君”、“臣”关系的言论汇编: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民为君之本。”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以百姓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

——清唐甄《潜书•明鉴》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荀子•哀公》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楚语上》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梁惠王下》

(执政者须)“言必信,行必果。”

——《荀子》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孔子的三千弟子手持竹简高声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响彻耳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之用,和为贵”……

——奥运官方网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的哪一理念?从材料一中概括出该理念的具体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2)列举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儒家学派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

(3)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体现了怎样的人文奥运理念?

(4)你从两则材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问解题关键是分析、概括材料。材料一中五则材料都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联系,可知是民本思想。材料第一段“民为君之本”——民众是君主治国的根本,体现“重民”的思想;第二段“君之爱民,当如心之爱身也”——君主要像关心自身一样地关心民众,体现了“爱民”的思想;第三段“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民众缺乏生存物资,国家肯定会灭亡,所以君主不过分地掠夺百姓,才能长久地统治下去;第四段“国人皆曰贤……然后用之”——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体现出“从民”的思想;第五段执政者须“言必信”、“民无信不立”——统治者要取信于民。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3)问抓住材料二中的四句《论语》经典名句概括。第(4)问注意两则材料的不同角度。

答案:(1)理念: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

内容:民众是立国之本的“重民”思想;关心民众劳苦的“爱民”思想;不过度掠夺人民的“养民”思想;根据民意任用贤人的“从民”思想;取信于民的“信民”思想。

(2)人与自然关系: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荀子: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人与人关系:孔子:仁,礼,德治;孟子:仁政,“君轻民贵”,性善说;荀子:性恶论,治国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3)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

(4)启示: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诚信为本;人民安定了社会才会安定;自由、平等、科学、理性的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共同家园。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了解,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并以东方圣人孔子的名字命名。至2008年7月份,孔子学院已开办281所,遍布75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已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中国广播网

材料二 由中央和地方有关领导、69位两院院士和各界爱国人士联合发起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历时7年论证后,于2008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山东省有关领导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将在济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并悬赏890万元在全球征集建设方案。这个号称投资300亿元的规划设想,在接下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引发一百多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

请回答:

(1)中华文化标志城落户于曲阜、邹城及其之间的九龙山。试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原因。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同墨家思想一样受到重视,出现“非儒即墨”的社会现象,试分析原因。

(2)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和全球联合祭孔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会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你对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持什么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对中外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及自主探究创新能力。第(1)问要注意结合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儒家和墨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第(2)问注意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分析;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点,但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1)曲阜、邹城是历史文化名城,分别是伟大思想家孔子、孟子的故里,是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发源地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两者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期为广大劳动人民接受,也适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

(2)原因:世界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和而不同”,有利于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与当前和谐世界的构建。

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3)支持。①由中央和地方有关领导、69位两院院士和各界爱国人士联合发起。②可以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③可以世代呵护、世代延续、世代传承,具有中华优秀文化标本价值。④可以成为全球华人的东方文化圣城和共有的精神家园。⑤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⑥可以促进山东甚至整个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⑦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反对。①中华文化从时间上应该至少是五千年文明,并不是从孔孟开始的。②在曲阜、邹城,保护好传统文化遗址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做,没必要去建一个新的标志城。③每一种文化都有重要的遗址,都见证了历史,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建起这个城,对其他文化来说就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④耗资巨大,可能会影响山东经济的发展。⑤在全国两会上引发了一百多位政协委员签名反对和公众舆论的广泛质疑。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单元测试题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三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