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10-21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能够说明题中的“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但并不能反映整个材料,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和“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说明了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故B项正确;题中“姬姓国”与“比较合法的继承者”等体现了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三纲五常”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材料中“背山带河,足以内藩京师,外控诸夏,岁产之入,又足为兵赋之供也”说明可以拱卫京师,控制汉人,应是河南江北行省,故A项正确;山西行省属于中书省管辖范围,故B项错误;中书省主要管辖大都以及河北、山西、山东,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宣政院主要是管辖少数民族事务,故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显示内阁职权有限,并不能代理丞相职务,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说明内阁只是辅佐皇帝助理政事,故C项正确;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但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二则材料反映出君父在家庭、国家政治生活中特殊地位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故A项正确;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的实质,故C项错误;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而非宗法关系,故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改革虽然提高平民地位,但不可能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到“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法没有关联,故C项错误;“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说明法律保障了民主制度,故D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论证梭伦把审判一切案件的权力交给这些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司法权并未被梭伦操纵,故A项错误;“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并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结果会导致“……这些法庭的权威日益增强,历任的执政好像谄媚僭主那样谄媚平民”,从而民主制度出现了弊端,故B项正确;“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可能会使德才之人遭到排斥,但是材料不能体现这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批评“由拈阄法复选出来的公民法官所组成的法庭”出现的弊端,会影响到司法的公正、公平,并没有对行政权造成影响,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军队“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军事实力提高,1894年在朝鲜平壤战役战胜中国,“确立了自己的优势”,故A项正确;八国联军侵华,进犯京津地区,与朝鲜无关,故B项错误;九一八事变日本吞并东三省,朝鲜无关,故C项错误;卢沟桥事变进犯平津地区,与朝鲜无关,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可知是《马关条约》签订前的谈判,依据题干中“已玉帛相将”说明是割地赔款,C项正确。“开埠通商”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不得已玉帛相将”的信息;协定关税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允许驻军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9.【答案】C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英法联军,没有俄国军队,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侵略中国的是日本,也没有俄国军队,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八国联军”包括俄国,故C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军,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间是191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剪发不算革命”“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说明剪发与革命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在这之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C项错误;剪辫子并不能说民权革命的目标并没有已实现,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致使一场彻底地反帝爱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政党还没有成立,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还不能做到军事领导,不能做到全方位的领导,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共产党一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未能做到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武装,从而达到了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全面领导,故D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调整民主革命的任务,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用比较过去宽大的政策对待民族工商业资本家”,目的是联合民族工商业资本家抗日,可见中共政策调整主要是基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A.C项错误;“欢迎他们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领土内投资”,有发展苏堆埃共和国经济的考虑,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敌后战场,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充分体现国共合作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八路军是主力,故C项错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根据地图描述,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上海,和武汉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地图中并没有信息提示共产党的军队,更没有“朱、毛与贺龙合股”的信息,故B项错误;根据地图描述,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的主要区域在上海,“四行仓库”等信息可以得出为淞沪会战,故C项正确;地图描述的主要在上海一带,并没有出现徐州、淮河等地理信息,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12条之多”,可以得出报纸不仅仅提供新闻等信息,还具有其他功能,故A项正确;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普遍提升,故B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不能说明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故C项错误;登报告示并也不能说明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晚清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金融体系并不健全,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1978年以后,中国才实行改革开放,因此1977年中国经济上仍属于计划经济,故①正确;图片信息中的印章上有“人民公社”字样,《证明》落款是“运村革委“说明当时行政建制仍然是文革时期的,故②正确;从题中看不出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故③错误;1978年以后农村才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对外开放的格局正初步形成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显示民营经济所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扩大,故B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时间是1984年,此时已经全部改制完成,故C项错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在改革中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上世纪五十年代,亚非国家会议主要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和越南问题,并没有提到中国的边界问题,也并不是由中国倡导,故A项错误;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处理的中苏关系,但并没有涉及边界问题,故B项错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故C项错误;1954年中国与印度为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正确。
19.【答案】B 【解析】“乒乓外交”只是属于民间往来,不属于政府外交往来,故A项错误;基辛格访华公报的发表是1971年,符合题干中“20世纪70年代”时间,故B项正确;《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1972年,此时中日已经开始建交,故C项错误;《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时间是1978年,晚于中日建交时间,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美国一直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题中并未反映他放弃,故A项错误;中国的崛起只是推动了世界局势超多极化趋势发展,从而影响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并不能抗衡美国,中国更没有成为超级大国,故B项错误;世界政治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的形成,早在1991年苏联解体时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奥巴马之所以在中国表现的温顺、谦逊,主要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因此国家实力的强弱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即“弱国无外交”,故D项正确。
21.【答案】(1)特点:由学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逐步深入。(2分)
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危机加深。(2分)
(2)
观点(2分) 史实(7分)
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道德(1分) (1)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1分)
(2)目的: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1分)
(3)影响: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但冲击了传统文化(盲目批判传统,忽视民族传统的良好方面)。(2分)
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1分) (1)内容:提倡新文学。如白话小说的发展、“整理国故”、研究思想史。(2分)
(2)影响: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1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当为伦理问题”的信息来概括特点;第二小问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思考作答,政治从民族危机视角,经济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角度思考作答。
(2)此问属于历史小论文撰写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指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四则材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表述成文,注意字数,此题第一个视角可以依据材料三围绕新文化批判传统文化提炼观点,论证可以从内容、目的以及影响等视角列举史实;第二个视角可以依据材料四概括出新文化运动继承传统文化的观点,论证可以从文学革命以及文化转型角度列举史实。
22.【答案】(1)理由:“光荣革命”保留了国王。(2分)
表现:议会是权力中心;国王统而不治。(2分)
(2)实现:三权分立,相互制衡。(2分)
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相结合;国会议员分配照顾大小州利益; (2分)
(3)愿望:反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和平)(1分)发展经济(1分)。
策略:求同存异(1分)
(4)作用:有利于造就和平政治;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的重大问题;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政治文明的发展。(3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光荣革命”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材料一中“革命”是指杀掉国王,可以得出“反革命”就是保留了国王;第二小问结合《权利法案》的内容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来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美国的联邦制以及共和政体的特点,可以得出通过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来实现;第二小问从州权规定为例,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之间矛盾的解决以及国会议员分配照顾大小州利益。
(3)第一小问结合万隆会议的内容及精神可以概括为反殖民主义、求独立、发展经济,求富强;第二小问根据“万隆会议”、“周恩来”信息可以判断为求同存异的方针。
(4)根据题头“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以及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和平、社会进步等关键词语来作答。
23.【答案】(1)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2分)
(2)完美:不流血、妥协。(2分)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2分)
(3)
观点 述评
观点一 中国实行一党制(1分) 该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的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两者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避免了西方多党制或两党制,实行轮流执政、互相倾轧的的局面。(3分)
观点二 独特的纵向民主(1分) 该观点有一定道理。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自下而上的结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中国的民主政治不同于西方的代议制和联邦制。(3分)
【解析】(1)联系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实行邦联制的状况从宪法的制定以及政体的确立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英国“光荣革命”从所学光荣革命的特点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及完善过程从《权利法案》颁布以及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角度思考作答。
(3)属于观点评述题,作答时要依据材料概括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观点从材料三中“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来概括观点,同意“一党制”从“中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民主协商的政党制度”角度进行论证;同意“独特的纵向民主”从“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民主政治的实质角度进行论证。
24.【答案】(1)政策:生产队作为基本核算单位长期不变;主要生产资料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有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3分)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1分)
(2)进展:突破了生产队集中统一的经营方式(或在生产队领导下可实行包产到户);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2分)不足:只在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推广包产到户;对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或包产到户仍受姓“社”姓“资”的束缚)。(2分)
(3)意图: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推动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正确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3分)认识: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水平;要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这种制度定下来以后,至少30年不变。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集体所有的大牲畜、农具,公社和大队都不能抽调。生产队有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种植,决定增产措施。生产队经营所得的产品和现金,在全队范围内进行分配”等信息从组织、生产以及分配等角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左倾思想对生产力发展影响的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联系材料一,从材料二中“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附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的信息来概括答案。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围绕改革与生产力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角度思考作答。
25.【答案】(1)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左”倾思想的指导;意识形态的斗争;一五计划和人民公社化的实践;(5分)
(2)表格:①打破了对计划和市场在认识上的禁区;促进了2思想解放,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非公有制。(4分)
目标:由增强企业的活力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分)
(3)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实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让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信息并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实际从国际环境、思想意识以及经济建设的实际角度组织答案。
(2)第一小问填写表格南方谈话意义、中共十四大目标以及中共十五大关于市场经济新论断,依据所学分别填写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主义问法中时间是1984年和1987年,联系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等信息进行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时候抓住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去阐述,理论从邓小平理论角度阐述,实践从改革开发与现代化建设角度思考作答。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预测卷,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