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xingt
2013-04-03
【摘要】欢迎来到精品学习网高三数学教案栏目,教案逻辑思路清晰,符合认识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因此小编在此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三数学理科复习教案:几何证明总复习教学案”希望能为您的提供到帮助。
本文题目:高三数学理科复习教案:几何证明总复习教学案
高考导航
考试要求 重难点击 命题展望
1.了解平行线截割定理.
2.会证明并应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3.会证明并应用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并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与证明.
4.会证明并应用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 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并会运用它们进行几何计算与证明.
5.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通过圆柱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平行投影;会证明平面与圆柱面的截线是椭圆(特殊情形是圆).
6.了解下面的定理.
定理:在空间中,取直线l为轴,直线l′与l相交于点O,其夹角为α,l′围绕l旋转得到以O为顶点,l′为母线的圆锥面,任取平面π,若它与轴l的交角为β(π与l平行,记β=0),则:
①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
②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抛物线;
③β<α,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双曲线.
7.会利用丹迪林(Dandelin)双 球(如图所示,这两个球位于圆锥的内部,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上方,一个位于平面π的下方,并且与平面π及圆锥面均相切,其切点分别为F,E)证明上述定理①的情形:
当β>α时,平面π与圆锥的交线为椭圆.
(图中,上、下两球与圆锥面相切的切点分别为点B和点C,线段BC与平面π相交于点A)
8.会证明以下结果:
①在7.中,一个丹迪林球与圆 锥面的交线为一个圆,并与圆锥的底面平行.记这个圆所在的平面为π′.
②如果平面π与平面π′的交线为m,在6.①中椭圆上任取点A,该丹迪林球与平面π的切点为F,则点A到点F的距离与点 A到直线m的距离比是小于1的常数e(称点F为这个椭圆的焦点,直线m为椭圆的准线,常数e为离心率).
9.了解定理6.③中的证明,了解当β无限接近α时,平面π的极限结果. 本章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与圆有关的若干定理及其运用,并将其运用到立体几何中.
本章难点:对平面截圆柱、圆锥所得的曲线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证明途径与方法,它是解立体几何、平面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应较好地把握.
本专题强调利用演绎推理证明结论,通过推理证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综合运用几何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讲与第二讲是传统内容,高考中主要考查平行线截割定理、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以及与圆有关的性质和判定,考查逻辑推理能力.第三讲内容是新增内容,在新课程高考下,要求很低,只作了解.
知识网络
16.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典例精析
题型一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例1】 如图,已知在△ABC中,D是BC边的中点,且AD=AC,DE⊥BC,DE与AB相交于点E,EC与AD相交于点F.
(1)求证:△ABC∽△FCD;
(2)若S△FCD=5,BC=10,求DE的长.
【解析】(1)因为DE⊥BC,D是BC的中点,所以EB=EC,所以∠B=∠1.
又因为AD=AC,所以∠2=∠ACB.所以△ABC∽△FCD.
(2)过点A作AM⊥BC,垂足为点M.因为△ABC∽△FCD,BC=2CD,所以S△ABCS△FCD=(BCCD)2=4,又因为S△FCD=5,所以S△ABC=20.因为S△ABC=12BC•AM,BC=10,所以20=12×10×AM,所以AM=4.又因为DE∥AM,所以DEAM=BDBM,因为DM=12DC=52,BM=BD+DM,BD=12BC=5,所以DE4=55+52,所以DE=83.
【变式训练1】如右图,在△ABC中,AB=14 cm,ADBD=59,DE∥BC,CD⊥AB,CD=12 cm.求△ADE的面积和周长.
【解析】由AB=14 cm,CD=12 cm,CD⊥AB,得S△ABC=84 cm2.
再由DE∥BC可得△ABC∽△ADE.由S△ADES△ABC=(ADAB)2可求得S△ADE=757 c m2.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AC,再由相似三角 形性质可得△ADE的周长为15 cm.
题型二 探求几何结论
【例2】如图,在梯形ABCD中,点E,F分别在AB,CD上,EF∥AD,假设EF做上下平行移动.
(1)若AEEB=12,求证:3EF=BC+2AD;
(2)若AEEB=23,试判断EF与BC,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请你探究一般结论,即若AEEB=mn,那么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 过点A作AH∥CD分别交EF,BC于点G、H.
(1)因为AEEB=12,所以AEAB=13,
又EG∥BH,所以EGBH=AEAB=13,即3EG=BH,
又EG+GF=EG+AD=EF,从而EF=13(BC-HC)+AD,
所以EF=13BC+23AD,即3EF=BC+2AD.
(2)EF与BC,AD的关系式为5EF=2BC+3AD,理由和(1)类似.
(3)因为AEEB=mn,所以AEAB=mm+n,
又EG∥BH,所以EGBH=AEAB,即EG=mm+nBH.
EF=EG+GF=EG+AD=mm+n(BC-AD)+AD,
所以EF=mm+nBC+nm+nAD,
即(m+n)EF=mBC+nAD.
【点拨】 在相似三角形中,平行辅助线是常作的辅助线之一;探求几何结论可按特殊到一般的思路去获取,但结论证明应从特殊情况得到启迪.
【变式训练2】如右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P是CD边上中点,点Q在线段BC上,设BQ=k,是否存在这样的实数k,使得以Q,C,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DP相似?若存在,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设存在满足条件的实数k,
则在正方形ABCD中,∠D=∠C=90°,
由Rt△ADP∽Rt△QCP或Rt△ADP∽Rt△PCQ得ADQC=DPCP或ADPC=DPCQ,
由此解得CQ=1或CQ=14.
从而k=0或k=34.
标签:高三数学教案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