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0-29
六、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一眼看见那幅大地上的水墨小品,我还真有些忘情:烟雨中一头灰黑的水牛孤零零地站在路边,脚下是无边无际待耕的田野。黝黑的身影像一具活体雕塑,身后的木犁是另一件静物,犁把翘翘直指云天,晶亮的犁铧斜插进泥土。耕作像是在不该停下的时候骤然停下——高黎贡山注西麓的雨来去无定,说下就下说停就停,农事却不能等待。阵雨初停自不必说,稍小些就要抓紧犁田耙地。农人大约直到雨下得太大才去躲躲——不知是躲在某棵大树下眼巴巴地等着雨停,还是蹲在自家老屋屋檐下抽着旱烟。只有那头老牛留在那里,忠实而又无奈。人有时真是太粗心,为什么就让牛站在雨里的泥水之中?其实旁边就是一道弯弯的田埂,只几步就能让它站到干一些的地方。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细雨把它淋得透湿,浑身的短毛紧贴在身上,看上去倒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穿着牛绳的鼻子,无望的眼睛,牛轭,滚圆的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的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
一群白鹭就在那时飞来,从阴绿模糊的背景划过,银白的身影如同闪电,在老牛四周上下翻飞盘旋。一动不动的老牛连眼都不眨。白鹭越飞越低,通红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了起落架。老牛“哞”地叫了一声,给老朋友打着招呼:地我刚犁过,有的是虫子!白鹭叽叽喳喳地齐声欢呼,盘旋俯冲终至落定,一如几页湿透的情书,撒在老牛的四周。那只胆大些的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它开始走动,好似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返回——或许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
面对这个场景,时装设计师或能看到一场山野T台秀(时装表演):高黎贡山西麓,牛和鹭的联袂献演,是大与小的默契组合,既有静与动的古老元素,也有黑与白的时尚流行。诗人呢,说不定会在便条簿上记下突来的灵感:持重与轻盈相辅相成的野趣,敦实与机巧搭配的哲理,憨厚与灵慧共生的诗情。画家将一幅水墨在心头铺开,顺手拾起《老牛白鹭图》的几个细节:细雨如烟,老牛如定,木犁如船,白鹭如歌,翻开的土垡如波如浪……
我像什么都看到了,但又像什么都没看到——我在想着那个农人。在远处躲雨的农人一直没有入画,但我相信他一直在场。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有关,他才是这个场景真正的主角。21世纪,风雨中的老牛木犁,暗示的是古老的农耕的伟大。大山下的土地是农人唯一的财富,其实不也是整个人类的唯一财富?尽管这个场景太古老太原始,一无现代文明的气息——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汽油味儿,没有订单农业,没有CEO(首席执行官),没有与污染一起抵达的富裕;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一切都在两难之中。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那是少小离家的游子思念中的家园,在遥远的梦中看上一眼,暗夜醒来,泪水也会悄然洇湿枕角——一片自由自在充满闲趣却供养着我们的田野,怎么说都是从简朴的远古出走的现代人永远的牵挂。
[注]高黎贡山:在云南怒江西部的中缅边界附近。
19.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古老农耕文明的态度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把“烟雨”作为牛鹭的活动场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了一个苦难的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够让老师看到我的表演,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还悄悄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也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为自己的告密向老师表示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个事儿的有十几位同学,我的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每当想到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讲故事的人——莫言在瑞典的演讲》)
要求:
① 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 不得套作、抄袭;
④ 无标题扣2分,标题不当扣1~2分,标题不居中扣1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B dǎo / dào yùn/yūn bì/pì,hǎ/hā(A.cháng/cháng yì/yì zhì/zhì sǎn/sàn; C.bǔ/bǔ shí/shè mǐ/ mǐ qián/ qiǎn;D.chān/ chān jué/ jué zhòng/zhōng bó/bó)
2.C(A项中的“遨”应为“翱”,“汽”应为“气”;B项中的“事”应为“势”;D项中的“冠”应为“贯”)
3.C “不日”:①要不了几天;②几天之内,多用于未来。(A项中的“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化装”,指演员为了适合所扮演的角色的形象而修饰容貌。B项中的“当面鼓,对面锣”比喻面对面地讲明、对证或争论。此处不合语境。D项中的“不知所云”指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语言紊乱或空洞。此处望文生义)
4.C(“储蓄额的高低”对银行来说,资金都在增长,只是一个增长快慢的问题。这里的“增长”其实就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故C项正确。A项成分赘余,“令人”不可与“堪忧”搭配,应删去“令人”。B项定语语序不当,“车队”不能“挂着粉红色气球”,应改为“由10辆挂着粉红色气球的人力三轮车组成的迎亲车队”。D项偷换主语,应改为“大邑县人民政府、成都文旅集团在西岭雪山启动的‘2012成都消夏避暑旅游节’”)
5.拉美地区的一种用把现实与幻景融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文学(小说)流派。(3分)
6.参考示例:(3分)
蜡烛,/每驱走一次黑暗,/都会献出一段生命。
粉笔,/每写出一个字,/都要留下一片洁白。
7. ③⑤④①②(3分)
8.A
解析:“敌”应为“匹敌”。
9.B
解析:B项,“其”都是代词,自己。A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承接。C项,第一个“为”,动词,说;第二个“为”,介词,替。D项,第一个“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个“之”,代词,这种情况。
10.B
解析:需全面把握文段意思,准确断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意义相反,句式整齐,当断开,排除A、C两项。最后两句如果断成“杀者/王者之事也”又与语境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解析:文中李靖未发“书生式的迂腐议论”。
12.(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解析:委身,寄身。偏方,古今异义词,这里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之,结构助词,的。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解析:据,据守。易与,容易对付,含有轻蔑之意。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引,带领。济,渡河。为,动词,引申为“修筑”。
14.⑴①玉枕纱厨②悟已往之不谏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⑵①怅寥廓②环珮空归夜月魂③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④固一世之雄也⑤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附】文言译文:
诸葛亮,是伊尹、周公这一类的人物。然而议论他的人却多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他活在艰难的时代,处在英雄不幸运的境地。众人都力图仕进,入朝为官,而他独自退居江湖,从容隐居草庐,被(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挺身辅佐幼主,不放权也不摄政,人们没有闲话。权力大的直逼国君,而皇上从不疑心,权势压倒群臣而他们不忌恨。振奋精神治理蜀国,社会风气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宽恕过失,无论有多大;惩治故意,无论有多小:这是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啊。用安闲之道役使百姓,(百姓)即使劳累也不怨恨;用好生之道去杀人,(犯人)即使被处死也不怨恨杀人者:这是帝王的行为啊。诸葛亮做得比他们优秀,确实是伊尹、周公这一类的人物啊。然而评论他的人却说他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与孔子到鲁国做官把自己比作老子、彭祖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无法与司马懿匹敌,这跟小孩子的见识没有什么不同啊。他们难道不是凭借司马懿的话而这样认为的吗?却不知道司马懿的话都是欺诈人啊!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欺诈无法得逞,因而常窥探诸葛亮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说虚妄的大话来欺诈他的部下。评论的人只不过是没有察觉罢了。
开始,诸葛亮兵出祁山,司马懿出兵抵御。听说诸葛亮将要收割上邽的小麦,于是卷起铠甲急行军,昼夜前往。诸葛亮粮食匮乏已经退兵。于是司马懿说:“我们兼程而行特别疲劳,这应该是通晓兵法的人所贪恋的啊。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却与敌人转战,即使是能战胜,以后凭借什么继续?这是少数能够分辨真理的人一定不去做的啊。司马懿心里知道其中道理,在外说大话欺骗他的部下。不久,诸葛亮兵出斜谷,司马懿又率军抵抗。知道诸葛亮的军队还没到渭水,(司马懿)率领军队渡过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诸葛亮指挥军队将要到达,司马懿诈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一定会到武功山依山布阵战斗。如果他们向西到五丈原,各位就没有战事了。”敌人的军队已经置之死地,却率领军队直接进攻,来与他们战斗,这也是少数能辨真理的人一定不做的啊。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定不这样做,姑且撒这样的谎言来胡乱掩盖自己的怯懦,来表示自己能够预料,并且来稍稍安抚军心。因而诸葛亮掌控有节度有法制的军队,不使用权谋欺诈,不贪图小的胜利,司马懿却说:“诸葛亮志向大却不机智灵巧,智谋多而缺少决断,喜好用兵而没有权力。”凡此种种,都是窥伺诸葛亮用兵的间隙和疏漏,说些虚妄的大话来欺诈他的部下,这哪里是他的真心话啊。
全面地观察某个人的真情,不在于他的敌人存在时,而是在于他的敌人亡故之后。诸葛亮活着时,司马懿的话是这样。等到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巡察到他的营房阵地,恭敬地整饬衣襟,感叹道:“(诸葛亮)正是天下奇才啊!”他见诸葛亮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不能做到的,恍惚自失,不知不觉中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了。可以凭借这来观察到他的真情了。评论的人不相信这些,却相信他欺诈的话,难道不是又被司马懿欺骗了吗?
唐朝的李靖,是最擅长评论兵法的人。我曾经读他的问对之书,看到他叙述诸葛亮治军的妙处,十分详细;却没有一句提到司马懿。他们通晓兵法的人,本来就凭这来观察啊!书生们的评论,为什么不这样呢!诸葛亮距今将近千年了,没有人能够体谅他的内心。我为诸葛亮的不幸而不平,因此详细地评论他,使世上以成败论英雄的人稍稍引以为戒。
15.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文中有关“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的信息,主要有两处: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推知中国园林艺术的特征在于强调心中之山水。
16.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第三段主要观点就是阐述了艺术对生活的影响,作者引用丰子恺所引哲语的作用正是在于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17.中国文人通过山水艺术达到身处卧室而畅游大千世界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区域在第一段,“卧游”是一种艺术理念,是指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
18.中国文人用什么方式亲近自然?(或“中国艺术如何表现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要概括文本的主旨,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其次要找出文章的侧重点。本文的重点在于探讨中国文人(或中国艺术)亲近自然的问题。
19.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第一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
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解析:从两段内容鲜明的对比上可以看出一个是静态描写,一个是动态描写。
20.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解析:注意把握住语段描写的中心就不难看出这是侧面描写,再联系下文内容,可以看出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
21.眷恋古老的农耕文明;为其终将消失而惆怅。
解析:从文章最后一段“我忘情地凝视着,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或者干脆就像我这样,用目光把它留在心中”等语句可以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22.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抒发作者迷茫的情思。
解析:从语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情感两方面来分析作答。
23. 作文
(1)材料解说:
材料主体内容是莫言对小学同学事件回忆,莫言通过回忆表达了对那位同学的歉疚之情,莫言对这件事的感悟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2)立意参考:
①从莫言通过回忆表达了对同学的歉疚之情,可以提炼出“人要勇于反思自己不足”;
②从“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可以从“理解、宽容”角度立意;
③从“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可以从“宽容、真诚”角度立意;
④从材料整体上看,那位同学因为被许多同学揭发因而得到警告处分,但是那位同学情感是真诚、真实的。对莫言和“许多同学”对真实、真诚的进行打击的这种行为,莫言认为是不恰当的。这样可以从“理解、宽容”角度立意。
【总结】2014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了,大家要好好复习,备战期中考试。大家想要了解其他学习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也浏览了: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