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编辑:

2013-11-21

第II卷 (非选择题114分)

四、(28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⑴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4分)

⑵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4分)

⑶今费财厚葬,留归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②“青帘”指酒旗。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②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一小题1分)

①消散了,甚至她的 , 。(《雨巷》)

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发尽上指冠。③真的猛士, , 。(《记念刘和珍君》)

④ ,长路漫浩浩。 ,忧伤以终老。(《涉江有芙蓉》)

⑤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兰亭集序》)⑥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⑦ ,穷岛屿之萦回; ,即冈峦之体势。(《滕王阁序》)

⑧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造次必于是, 。(《论语》)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夜•历史一种

廖无益

①黄昏是打开夜的一道门,那道门在旷野中伫立,蝙蝠在它的额前乱飞。它们忽东忽西毫无规则地飞翔,无言的黑影,让黄昏变得神秘和亲近。随后,黄昏就慢慢阖上眼睑,成长为黑夜,单纯和透明。

②那时,农村还没有电灯。人们吃罢晚饭,就搬张凳子聚在村口,用芭蕉扇拍着蚊子,拉拉家常。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只有开口说话,人们才能分清对方是谁。庄稼地从村头往远处延伸,玉米稞子遮住道路。向东走过一段土路是个缓坡,爬上去能看见远远的灯火。孩子以为是星光,大人说那是矿上的灯光。除了这些,再没什么可看。这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

③透明的黑暗在我面前伸展,像一大滴露水,富于弹性和张力,把梦包裹和融化。那黑暗清新,散溢着泥土的芬芳,干净得没一点渣子。三两个萤火虫在远处飞舞,大人说拍拍手,它就能冲你飞来。我们就拍着手,嘴里一通乱喊,果然看见一只萤火虫越飞越近,最后绕过树木,飞进我家的院墙。我们跑进院门,见那只萤火虫飞得有一人高了,就一把打在地上,然后拾起来倒捏着头,露出它发光的腹部,在黑暗中抡起胳膊,萤火就滑出一圈一圈的光。我晃着它跑出院子,用它来吸引更多的萤火虫。

④后来,我看见更多的萤火,它们照亮了一条道路。它们像一群蓝精灵在路的上空盘旋,越聚越多。没有星光和月亮,我看见明亮的路,看见每一根树枝,看见路上的每块石头。直到现在我仍然疑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奇迹。萤火虫上下飞舞,点点光斑迷眼。

⑤我对夜寄予幻想。

⑥那时我已经长大,自己住三间老屋。夜像家乡的老屋,老屋的气息宁静安祥。屋后面是小路和庄稼地。后墙上开两个小窗,像老屋的两个耳朵。我能从这两个耳朵清晰地听见庄稼叶子的磨擦,或过路人偶尔走过时的脚步与对话。几只壁虎在窗外趴着,伺机捕获被灯光吸引的昆虫。如果有雨,就能听到庄稼叶子更动听的演奏,那声音据说曾被音乐家写入乡村音乐经典。院子里有棵梨树,风雨大的时候令人担心,半夜里能听见梨子落地的声音,或砸碎在磨盘上的声音。它们使夜显得富有。

⑦但是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生活的碎片被灯光照耀,反射出彩虹,辨不清面孔。这些黑夜向灯光敞开,但并不透明。那是午夜或凌晨。有一双眼睛从窗户后面看见我,认出我,但并不说话。大楼上一个窗口睁开,有人彻夜不眠,等早晨来人接班。一排路灯在我面前伸展,是一些声控灯,不管我走路多轻,只要走到跟前,它就打开,为我照亮道路,同时还照亮我的脸,我的表情,照亮地上的影子。树荫在灯光下面敞开。

⑧我想念纯洁的夜。它从山顶上一跃而下,在我们身后张开翅膀。那温暖的翅膀。它把道路掩盖,把桥梁托在空中,把树木藏进风里,把狗叫声拉长,把鸡撵进窝里,把旷野清理干净。它慢慢喘息,把筋骨铺上旷野,懒散地进入睡眠。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它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梦,有足够的时间蕴育出露水,看到启明星在东方升起。黎明之前的美丽黑暗像一道闸门,矗立在北方的旷野,把夜和白天截然分开。一旦闸门开启,白天就抢步而进,阳光奔溅如决堤的洪水。

⑨我想念纯洁的夜。当所有的人都不在,我想把夜慢慢合上,在那里寻找黑暗。但夜兴奋异常。夜从我的咖啡里跳出来,在桌子上打滚,然后掉到桌子底下。我无法把它拾起来,它已破碎不堪。

⑩夜停在远处,在树梢以上,在楼顶以上,在城市以上。

16.在③④段中,作者用大量文字描写萤火虫,其用意是什么?(5分)

17.从全文看,结尾一段文字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8.作者说“我越来越失去黑夜”,结合文本说说“夜”有着怎样的寓意。(6分)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在本文中用生动形象的笔墨赋予“夜”以生命,表现了不同时期“夜”的不同特点。

B.农村夜晚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几盏灯火,成了孩子想象的出口”,就“再没什么可看”。

C.作者描写了长大后居住的老屋外各种各样的声响,以动衬静,来表现老屋的宁静与安详。

D.第⑧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纯洁的夜”所具有的温暖、纯净,从容等特点。

E.作者将“夜”称为“历史一种”是表明“纯洁的夜”所代表的那种生活状态已经成为了过去。

六、语言综合表达(15分)

20.2011年10月19日下午,省城广场东路发生一起连环车祸,将浙江籍巩梦露卷入车底。旁边等活的朱春财、曹国先等20名农民工见状,立即冲上前去,用双手抬起1.5吨重的小汽车,将巩梦露从车底救出。此事引起了全国热议。请从救人者或从被救者的角度,运用动作、细节描写或心理描写的手法,再现这一感人的救人场面,字数在200左右。

七、作文(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庸》开篇便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孔子说“人之生也直”,就是强调人在生活中应奉行“直道”,他认为那些不直的人能生存下来,不过是侥幸免于灾祸罢了。当樊迟问孔子,如何能让社会实现“仁”的境界时,孔子的回答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意思是举用正直的人,让他们在枉曲之人的上面,才能使枉曲的人也变得正直了。

请以“人之生也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C (A扛káng—gāng B绯 fěi—fēi D谂知(shěn)

2.D(A贴—帖B贯—惯 蜜—密C延—沿 瞭—缭)

3.A(“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4. D(A成分残缺,在“而且”后加入“做到了”;B、前后照应不周,“商家、企业”改为“企业、商家”;C、主客颠倒,“对我们”后加入”来说”。)

5. D 注意儒道释和②③①句语意的对应。

6.C(A.瑞钰感到无限悲伤,但并没有“拒绝到城外分娩”;“态度坚决,主张反抗”的是觉慧,而不是觉民。B.千里走单骑是《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而派张辽劝降关羽是在二十五回,前后颠倒,无因果。D.将“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憨湘云醉眠芍药裀”混在一起了。)

7.D (应该是“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与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不是“中国人的有机的宇宙观与中国人对于“动态”的注意构成表里”。)

8.B (因果倒置。)

9.D (A“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有下列几项特色”,文中是“也许”不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有四项特色”。B表述与原文的表述不符,原文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宗。”C“中国人的文化与人生态度”文中没有“文化”。)

10.A(B.废:违背;C.先令:事先立言;D.矫:矫正、改变。)

11.A(A 都是 “用来”,B前 “之”代词,代死人,后 “之”结构助词 “的”,C 前“乃”是“于是”,后是“才”,D 前是“将要”,后是“况且”)

12.B

13.(1)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

(2)死者的尸体孤独地停在那里,怎么会有知觉?

(3)如今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不得“归”,设置障碍不得“至”,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

14. ①)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2分)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 “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2分)

②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1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1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1分)

15.

①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②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③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④ 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

⑤ 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

⑥ 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

⑦ 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⑧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

16. 作者用萤火虫的光亮衬托夜的透明(干净)、清新、神奇。

17. ①“夜”所代表的宁静安详的生活状态离人们越来越远,可望而不可及。 ②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这种生活状态的无奈、失落之情。③照应标题,点明这种生活状态已成为一种历史。

18. 现在的夜晚被灯光照耀着,失去了神秘(3分);现代文明使人们觉得失去了自我的空间及心灵的自由(3分)

19.BC (4 分)

译文

杨王孙是武帝时期的人。学习黄(帝)、老(子)“无为而治”的理论主张。家中产业上千,生活上供养自己非常丰厚,保养身体无所不至。等到生病临终时,先给儿子留下遗言,说:“我打算臝体埋葬,来返回我的本质,一定不要改变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个布袋盛我的身体,葬到离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体下葬后,从脚下扯下那布袋,使身体贴近土地。”他的儿子想默不依从,但父命难违;想按照父亲的意思办,又于心不忍,就去见杨王孙的友人祁侯。

祁侯给王孙写信说:“王孙您被疾病所苦,我近来跟随皇上去雍地祭祀,未能前去看望您。希望你保持精力,少点忧虑,按时吃药,好好地对待自己,我听说您让儿子将您裸葬,如果死者不知罢了;如果死者有知,陈尸地下,光着身子怎样去见先人?我不赞成您的想法。并且《孝经》中也说:‘人死后要有棺椁衣衾。’这也是古代圣人流传下来的制度,您何必要坚持一己之见呢?希望王孙详审。”

杨王孙读完了来信,回了一封信,说:“听说古代的圣王,因为人情不忍心白白看着他们的亲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礼仪制度。现在却超过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礼,所以我准备裸体埋葬,以此矫正世俗的厚葬风气。厚葬实在无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却争着相互比高,费尽钱财,使财币都烂在地下。有的竟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来,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两样?况且所谓死,就是生命终了时的变化,事物的归宿。回归的能够得其所,变化的能够顺其变,这样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进入一种玄远的境界,无形无声,才合乎道的真理。如果装饰外表来向众人夸耀,用厚葬来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归的不能得其所归,变化的不能顺其变。这是使事物失去他们各自的归宿呀。况且我听说:人的精神是天赋予的,形骸是地赋予的。精神离开形骸,各归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说的就是‘归’。死者的尸体安然自得独自呆在那里,难道会有知觉吗 ?用缯帛包裹尸体,装进棺椁与土地隔绝,肢体捆束,口含玉石,尸体不能腐化,渐渐郁结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椁腐朽,才得以返还大地,让尸体化为乌有,回归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长久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从前帝尧安葬时,抠木为棺,用藤蔓当绳索捆绑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没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发臭气。所以说圣王容易奉养,死了容易安葬。不在无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没道理的地方花钱财。如果浪费钱财实施厚葬,阻留死者归真返本,不能归返无声无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着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叫做双重的糊涂。呜呼!我决不这样做。”

祁侯看了信后说:“说得好!”于是,杨王孙死后,他的儿子便将他裸葬了。

【总结】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河南省洛阳市2014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洛阳市2013-2014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