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3-11-21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①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②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像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③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④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⑤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
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⑥“它在哪儿呀,奶奶?”
⑦“什么,你说什么?”
⑧“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⑨“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⑩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11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12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13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14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14、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作了铺垫。
B.文章第②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⑩段画线句子属于景物描写,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15、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3分)
16、请谈谈对第④段画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2分)
17、作者在异地听到钟声时感到“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童年”,于是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对“故乡”含义的理解。(5分)
六、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的生活节奏将加快,竞争将更趋激烈,每个人的精神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更需要自我调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美好温馨的“精神家园”。
竞争与人情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激烈的竞争真的影响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体贴和关爱吗?请就“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三)、8、诗词阅读(12分)完成1-4小题
A
(1)、【答案】本诗前两联是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1分)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1分)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1分)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但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3分)
【解析】笼中之鸟是常见的事物,但诗人别具慧眼,善于抓住鸟的细节特征来表现笼子对小鸟的束缚。所以,分析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小鸟,这几个方面实际上也是有关鸟笼的侧面描写。
(2)、【答案】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1分)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一样展翅高飞(1分),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1分)
【解析】这首诗的主题是借小鸟表达对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不满情绪,回答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B
(3)【答案】 “渔舟”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含有退隐(隐居、隐逸情怀的意思,(1分)在本诗中表达了作者被迫无奈闲居在家、郁不得志的情怀。(1分)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把握能力。诗歌意象包括表层和深层的含义,既要描述出来,又要说明其深层意味和寄托的情感。
(4)【答案】“开”字一语双关(1分), “开”有云开日出之意(1分),又写出经过奋战后边关安定之景(1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驰骋战场、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愿望。(1分)
【解析】炼字型考题回答时一般分如下几个步骤:结合原句,大致描摹该句的情形一下,特别点出这个字的意蕴;再说明这个字所起到的特殊的表达效果;最后,要说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9、
(1)(3分)、 CE (C吴荪甫怂恿杜竹斋再借款给他;E圣彼得堡改为莫斯科,主治医生改为医士)
(2)(5分)、宝钗生病,宝玉前去看望。(1分)宝钗要看宝玉之玉,只见正面写着“通灵宝玉”, 下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1分)莺儿觉得正面八个字与宝钗的像是一对。(1分)宝玉便也要看宝钗的金锁。上面写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1分)最后宝钗把莺儿支开,不让她再谈论这事。(1分)
(二)10、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3分)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合乎权宜,是可取的。)
(2)(3分)孔子认为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1分)“可”与“不可”皆以义为准则。(1分)从中看出他遇事态度灵活,不固执成见,但并不是不讲原则。(1分)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1、【答案】C
【解析】主、辅方式说反了。“‘一帮一’灾区重建计划”是以依靠村民自救为主要方式,各方帮助仅为辅助手段。
12、【答案】B
【解析】A项,并非“媒体未能予以报道”,而是“媒体报道寥寥”。C项,方碑村是中等受灾区的典型样本。D项,该项实验是纯学术方式,立足长远,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能力,无须炒作;淡忘该实验是我们大家的失误。
13、【答案】B
【解析】原文并没有表达“人情淡薄”的意思,只是说人们难以对该实验产生兴趣,是因为这个社会渴望“速成”、期待“速生”,也就是说由于社会浮躁的心态而导致对该项目忽视。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4、【答案】BC
【解析】B项中“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理解浅显,也不正确,是写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向往。C项中的“洪亮”显然与文中的“沉稳”“悠扬”相矛盾。
15、【答案】①详写童年生活,交代出听到钟声的过程,突出幼时聆听“晚祈的钟声”受到震撼等特殊的感受。②为后文在异地听到钟声感到“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作铺垫,使“我”对“童年”的感受更加真切。③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新的理解。(每点1分)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本情节结构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这一段文字的作用无非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本段表达了什么内容,和题目有没有联系,与下文是否存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关联,对主题有什么影响,对读者的感受有没有帮助。有则答之,理由要充分。
16、【答案】①此句话将听到的琴声和歌声幻化为触觉的风,(1分)形象地写出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和歌声后内心受到的洗礼,灵魂受到的震动。(1分)
【解析】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把握能力,重点是解释出“风”是什么。
17、【答案】①“故乡”并不是一片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辽阔无比的心情。(1分)②作者童年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晚祈的钟声”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是他童年中重要的心灵印记。(1分)③当久逝的钟声在异地突然响起,童年的生活印记一下就涌现脑海,从而产生了对童年、故乡的怀念。(1分)④其实,我们在异地他乡时,都会因一个小的事物忆起对过去的某一段生活的回想,从而产生相应的、复杂的感受和心情,这种心情就应是一种特殊的“故乡”吧。(2分)
【解析】这道题既是解说重要的句子概念,也是考查探究能力。故乡在这里显然超越了纯粹的空间概念,扩大化了,虚拟化了,成为精神领域的特殊名词。原文中有一部分解答,但没有说透,结合作者的解答,用自己的话把问题说透、说全。
六、作文(70分)参看历年高考评分标准
【话题精析】
求学伊始,我们就参与了竞争。“竞争与人情”这个话题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追问。作为思辨性强的关系型话题,首先要确定的思维指向是:这两者存在怎样的关系?竞争会导致人情之“冷”还是不会影响到人情之“暖”?两种指向外还可以有这样的思考:现实中的竞争已经触痛了人情的“神经”,我们期盼着充满人情温馨的竞争。有了明确的立意,再确立明晰的思路,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阐述过程中,注意典型材料的援引和语言的形象,因为那会使你的文章说理有据,内容充实,富有感染力。
【佳作选萃】
竞争迸出温暖
一个足球场,因为有了竞争而活跃起来,迸发出如烈火般的互助精神,燃烧出人类的爱之火。
竞争并不全是你死我活的争斗。乔丹就在竞争中展现出一种博大的人情温暖。
公牛队中,乔丹是全队的核心。但后来有一位新人也脱颖而出,他对乔丹不屑一顾,视为敌手。有一次乔丹问他:“我和你谁的三分球投得好?”新人冷笑一声:“明知故问,当然是你!”乔丹拍拍他的肩膀,微笑着说:“不,是你!我只会右手投,而且左手还要顶一下;而你两手都会,很有潜质!”新人惊呆了,连他自己也从未这么仔细地想过。后来他俩关系很融洽,带领公牛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竞争迸发出了人间温情与成功的喜悦!
竞争对手也许会使你失去一次晋升职位的机会;竞争压力也许会使你喘不过气来;竞争过程也许会使你失去共享天伦之乐的时间,但是只要你舍弃那些名利荣辱,以一颗善良、温暖的心灵去体味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竞争的乐趣,多植一棵玫瑰,多播撒一颗爱的种子,就一定能构筑一个充满爱意的人情世界。无须长时间的电话聊天,一张亲手制作的小卡片就行;无须整日形影不离,一次节日的欢聚足矣。竞争的纷繁不应干扰你对他人的关怀与思念,竞争的烦恼不应掩盖你灿烂的笑容,在你经过的地方洒一片阳光,创造出温馨的爱的蓝天!
巴勒斯坦有两片海,一片是没有生命的“死海”,一片是生机盎然的湖面。不是地理位置所致,只是因为死海只允许河流进入,不许流出。而生命之湖每接纳流入的一滴水,就会从出口处排出一滴。海有两片,人也有两种,你若只会接受竞争,对周围冷漠无知觉,不愿流出生命的温泉,那么你的心灵会变成死海——别人不想进来,你也不得出去。而当你热爱生活、关怀他人,与他人手拉手共同创造奇迹,抛弃那些私利与虚名时,你的心灵就会充盈汩汩流动的生命之泉,永远生机盎然。
竞争如同一台榨汁机。当你启动开关,竞争的酸甜苦辣混合,滤出竞争中产生的恶意与烦恼,留下一杯清纯甘美的果汁。慢慢体味,竞争会迸出温暖!
附
【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社公家里得到他生平的文章遗稿,收集抄录这些遗稿,把它编成十卷。
子美是杜家的妇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且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是(珍贵的)金玉。(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一时被抛弃,将来(也)一定有人收藏珍爱它。即使它被埋没没有显露出来,它的灵气、奇异的光芒已经常常放谢出,(别的)东西也不能遮蔽(它)。所以当子美遭排挤挫折、漂流异乡、困窘无奈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把他置于绝境的人,(对)他的文章却一点都不能贬低、遮蔽。一般人的心理(都是)轻视近代,看重古代,子美在现代被压抑,(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到后世不再被压抑,(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落,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险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代传统。唐朝衰亡,战事绘乱,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静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被罢官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见到当时的学者专门根据声律对偶摘引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为时文,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史长才翁以及穆参军伯长,创作古歌诗杂文,当时的人很非议讥笑(他们),但子美(却)不为理睬。此后,天子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者学习古文,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者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
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较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查是一接近他却是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令人喜爱仰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他们攻击他、把他排挤走,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当年)跟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收录选用,在朝廷上晋升职位,很是显要。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衰啊!
【参考译文】
过去,秦缪公乘坐马车,车子坏了,他的右辕马走失了,被农夫获取。缪公亲自去索要那马,看见农夫们在岐山的南面正要吃掉他的马。缪公叹道:“吃骏马的肉而不饮酒,我担心妨害你们!” 于是缪公一一给他们酒喝后才离去。过了一年,发生了韩原之战。晋国人已经包围了缪公马车了,晋军梁由靡已经勒住缪公的左辕马,晋惠公的右路石奋用兵器袭击到了缪公的盔甲,缪公受伤已达六处了。这时,曾经在岐山南面吃马肉的三百多农夫,在车下为缪公奋力搏斗。于是大胜晋军,反而俘获晋惠公凯旋。这正如《诗经》里所说的“君君子则正,以行其道;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那些话。君王怎么可以不致力于德行去爱护百姓呢?
【论语参考译文】
【译文】 被遗落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这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说话合乎伦理,行为合乎人心。”说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很随便,能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 “我却同这些人不同,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总结】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