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2013-2014高三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编辑:

2014-01-15

11我站起来,握起拳头猛砸那台可恶的黑白电视机。我说,你厉害,因为你还得考虑美观。可是我搞不懂,你为什么非要在今天剃头呢?满仓听了我的话,抬头看我。那是电视机正好显出影像,我看到赵忠祥手持麦克风恋恋不舍地说,明年除夕,我们再见。

12满仓向赵忠祥挥挥手。他低着声音说,记得小时候,家里穷,过年时,没好吃的,也没好穿的,爹领我去剃个头,就算过年了。说话时,38岁的满仓就坐在我对面,可是他的声音似乎飘到很远。飘到很远的声音遇到腾空而起的烟花,被炸得粉碎。

(有删改)

1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含意。(4分)

12.小说在文末写到了“看电视”,有哪些作用?(6分)

13.如何理解满仓的“剃头”行为?(4分)

14.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满仓,请结合全文探究故事中“我”这个人物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的偏见是没有价值的

——评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判断

老 舍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像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地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不幸,假若这个观察者是要急于搜集一些资料,以便证明他心中的一点成见,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

日本人是相当的细心的。对中国的一切,他们从好久就有很详密的观察与调查,而自居为最能了解中国人的人。对中国的工矿农商与军事的情形,他们也许比中国人还更清楚,但是,他们要拿那些数目字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正好像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同时,他们为了施行诡诈与愚弄,所接触的中国人多数的是中华民族的渣滓。这些渣滓,不幸,给了他们一些便利,他们便以为认识了这些人就是认识了全体中国人,因而断定了中国文化里并没有礼义廉耻,而只有男盗女娼。

国际间的友谊才是了解文化的真正基础,彼此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上才会有和平。日本人的办法,反之,却像一个贼到一所大宅子中去行窃,因贿赂了一两条狗而偷到了一些值钱的东西;从此,他便认为宅子中的东西都应该是他的,而以为宅子中只有那么一两条可以用馒头收买的狗。这教日本人吃了大亏。他们的细心,精明,勤苦,勇敢,都因为那两条狗而变成心劳日拙,他们变成了惯贼,而贼盗是要受全人类的审判的!

他们没有想到在平津陷落以后,中国会有全面的抗战。在他们的军人心里,以为用枪炮劫夺了平津,便可以用军事占领的方式,一方面假装静候政治的解决,一方面实行劫抢,先把他们的衣袋装满了金银。这样,他们自己既可达到发财的目的,又可以使军人的声势在他们国内继长增高。因此,上海的抗战,使在平津的敌寇显出慌张。他们须一方面去迎战,一方面稳定平津;他们没法把平津的财宝都带在身上去作战。怎样稳定平津?肆意的屠杀固然是最简截明快的办法,但是,有了南京政府的全面抗战,他们开始觉到屠杀也许是危险的事,还不如把他们所豢养的中国狗拉出几条来,给他们看守着平津。假若在这时候,他们能看清楚,中国既敢抗战,必定是因为在军事的估量而外,还有可用的民气,在物质的损失中,具有忍无可忍的决心,他们就会及时的收兵,免得使他们自己堕入无底的深渊。可是,他们不相信中国是有深厚文化的国家,而只以枪炮的数目估计了一切。

人类最大的惨剧便是彼此以武力估计价值,像熊或狗似的老想试试自己的力气,而忽略了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

(题目为命题者所加,有改动)

15.请理解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的含意。(6分)

⑴他也许就只找有麻子的看,而对擦胭脂的闭上眼。(3分)

⑵拿着一本旅行指南而想作出欣赏山水的诗来。(3分)

1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舍先生在本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6分)

17.作者认为“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与真有价值的。”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智慧”在本文中的具体内涵。(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爱因斯坦说:“每件事情都应该尽可能地简单,如果不能更简单的话。”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把许多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事情考虑得过于复杂。其实,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有时可能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请以“简单的智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和角度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泰州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高三语文Ⅱ试题(附加题)

(考试时间:30分钟 总分:40分)

注意事项: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六朝而下,渐不满意。至宋人,殆不齿矣。然世 间万 变 皆 于 古 不 同 何 独 文 章 而 可 以 一 律 限 之 乎 就 使 后 人 所 作 可 到 《 三 百 篇 》 亦 不肯 悉 安 于是 矣。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

(节选自王若虚《滹南诗话》)

20.《三百篇》又称什么?其内容由哪几部分组成?(2分)

《 》;

21.概括文中作者对写作诗文的看法。(2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