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1-27
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①—④题。(15分)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轼
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1】。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释:【1】浮玉:喻指金山。
①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②筝是一种拨弦乐器,相传为秦人蒙恬所制,故又名“秦筝”。它发音凄苦,常令人“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下面有关筝的诗所表达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A.弹筝北窗下,夜响清音愁。张高弦易断,心伤曲不道。(南朝梁•萧纲《弹筝》)B.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唐•李端《听筝》)
C.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D.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元•萨都剌《赠弹筝者》)
③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④这两首诗词对于音乐演奏有很多精妙的描写,有的句子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句子,如“细捻轻拢”在《琵琶行》中的原句是“ ”,而“欲断哀弦”所表达的意境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 。 ,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有相似之处。(3分)
四、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22题。?
半山园情思
沿着南京城古老的明城墙,从中山门进入城区,南向行驶一段路程,便会在路边的站牌上,与一个令人怦(pīnɡ)然心动的名字【 甲 】(萍水相逢/不期而遇):半山园。熟知历史的人,莫不知道这个称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个称谓记录着一段王朝兴衰的沧桑历史,更纪念着与那段历史【 乙 】(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一代政治巨擘和文化大家,中国历史上最清正廉洁、最实干有为的官吏代表——王安石。
公元1076年,迫于保守派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压力,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变法运动屡屡受挫,56岁的他第二次罢相,退居南京(时称“江宁”),在城外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半山园”的不起眼的小宅院,过起隐居生活。在这里,王安石度过了人生最后近十年的时光。
如今的半山园,隐藏在一所海军院校的角落里,后面紧挨着古老残破的明城墙,左侧是一个小土墩,右侧是十余幢高大壮观的现代建筑。静立一隅的半山园大门紧锁,青瓦白墙的小屋一看便知是现代粗糙复制的产物,充满了矫作和伪饰。门前肃立着一尊汉白玉荆公雕像,长须飘然,神色静穆。由于这里尚不对外开放,我们无法进入屋内。但我并不十分在意。能在半山园近周徘徊,遥想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当年斗笠蓑衣、瘦驴独行的身影,感知他的悲愤心情、千古遗憾,追慕他的伟岸人格、高大精神,便已足矣!足矣!
离开半山园,陪同的朋友指着旁边的土墩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墩”,是东晋谢安的埋葬之所。我恍然明白王安石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建设他的“半山园”。史载,一代名相谢安原本名叫谢安石,当年王安石之父王益给儿子起名的时候,本有希冀儿子直追古贤之期。想必,曾被推誉为“安石不肯出,天下苍生何”的谢安,一定是王安石自小心向往之的偶像。在政坛叱咤(chà)风云多年,历经起落坎坷后,王安石一定想到了谢安的“东山再起”。怀着以退为进、伺机再起的强烈愿望,他选择在谢公墩旁,建起了自己的半山园,等待着重整改革局势、再掌国运航舵的历史机遇。只可惜,支持他的宋神宗骤然去世,使他梦想破灭,终究没能实现报效国家、造福民众的理想,给后人留下了千古长叹。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历史上两位名相,不但同名,而且魂归同处……
站在谢公墩上,我不由再次浮想连篇。想当年,王安石流连于此时,一定会反复总结自己的功过得失,他一定会深深地不解,为什么以他这样的勇气和信心、这样的地位和能力,还不足以挽救那个王朝一步步倾颓?他或许会联想到,为什么以谢安那样的风流才情、崇高威望,同样也挽救不了东晋的覆灭?当然,在他之后,如他们一样的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们,都曾试图以一己之力,挽救一个王朝的命运。但无论他们怎样付出,最终依旧是徒劳。历史大势,就如半山园后明城墙外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
半山园后的明城墙,有一段已经坍塌,到处是散落的青灰色巨大城砖。朋友说,那些城砖是南京市保护文物,每一块砖上都记录着一段别样的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坐稳江山后,一如秦汉唐宋诸朝开国之君,同样梦想着江山万年不替。为了让城砖坚固耐用,他让所有工匠和监制官吏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砖上烧制出来。如果哪段城墙因为城砖质量不合格而坍塌,便可通过上面的名字追责相关人员。
朱元璋这一招“问责制”的确令工匠烧制出了至今仍然坚厚无比的城砖。但是,从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墙牢固与否,不仅取决于每一块城砖的坚硬程度,更重要的是地基是否牢固以及城墙的整体形制设计如何。再结实的城砖,依然阻挡不了城墙总体上的坍塌。看着那散落满地的城砖,我忽然想到,这一块块坚硬无比的城砖,岂不就如封建王朝那一位位忠臣良吏?比如“①□□□□□□□□□,□□□□□”(出自《游褒禅山记》)的王安石、“②□□□□□□□□□,□□□□□□□□□”(出自《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当然,还包括所有从数千年封建火窑里烧制出来的、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民众——即便他们忠贞如斯、智慧如斯、坚忍如斯,却终究难以抵挡封建王朝的最终崩溃。
徘徊在坍塌散落的城砖之中,大家好奇地一块块翻看着砖上烧刻的文字。这些五百多年前的陌生名字,让我们感慨万千,反思良多。当年的朱元璋一定想不到,他意图用以建筑他那万年不倒王朝的城砖,不但没有让他的王朝金瓯永固,反而以这种坍塌暴露的方式,让后人记住了那些创造了历史的工匠和基层官员,以及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内涵。
这些城砖让我们见证了一句名言:历史终究是人民创造的。
同时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取材于徐兵博的散文)
15.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怦(pīnɡ)然心动 B.静立一隅
C.叱咤(chà)风云 D.浮想连篇
16.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萍水相逢 息息相关
B.不期而遇 一脉相承
C.萍水相逢 一脉相承
D.不期而遇 息息相关
17.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巨擘:擘读bò。本意为大拇指,文中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
B.东山再起:文中指退职隐居后重新出任要职。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C.汗青: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竹,要用火烤得竹板像出汗一样冒出水后,才容易书写。文中指著作完成。出自《史通•忤时》:“故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
D.金瓯永固:瓯读ōu。文中比喻国土像黄金做的盆一样完整,政权永远牢固。出自《南史•朱异传》:“尝夙兴至武德合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