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6-25
参考答案:
题号:01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只要从一个方面赏析即可,但必须结合文句)
散文的意境美。文章通过对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场景的描绘酿造优美的意境。如:“一踏上故土,远远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下,有慈母倚门而望”,未进家门,早有乡邻“迎候”着你。“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这里,作者用“炊烟”、“竹篱”、“慈母”、“乡邻”这些最有特征的景物、人物来抒写家乡,用“望”、“迎候”、“扑”来写乡情、亲情,表现自己回家时的温馨甜蜜,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结构美。文章紧扣“回乡”二字,开头即以“回乡不是回家”起笔,既点题,同时又引出自己“回乡”与“回家”的不同感受。“家”是“乡”的一部分,“回乡”必先写到回家。“回家”的感觉是温馨的,那里有自己日夜思念和日夜思念自己的慈母,在她的怀里可以“一卸世路的风尘”,可以将自己的愧疚在亲情的抚慰中“释然”。接下来写“回乡”,作者用“回乡的路是艰难的”承上启下,写出自己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反躬自问“审读”历程而生出“近乡情更怯”和“怵然而惊”的复杂情感,最后水到渠成,以“害怕回乡”作结,突出文章主题。品读此文,就应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围绕“害怕回乡”这根主线,起承转合巧妙行文的结构之美。
情感美。文章字字含情,而情感的发展富有变化,有层次感。首先写回家,家里一缕炊烟一片竹篱,过去都多么牵动游子的心啊,如今终于远远地望见了,何况还有倚门而望的“慈母”呢,游子的心是多么的激动啊,一头“扑”在母亲的怀里,该是多么的温馨。这里写的是亲情、温情。后来,母亲不在了,“旧居不在了”,可以说无“家”可回了,只能算是回乡。是熟悉的“乡情乡音”,“蒲公英”、“蚱蜢”、“画眉鸟”,“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这里把故乡比喻为生命的根,当自己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想到自己对家乡未有寸功的回报时,不禁“怵然而惊”。这里表现出的是对故乡的深情。而作者最后用“害怕回乡”收束全文,也将感情推向了高潮。这一句与其说是曲折地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深情,不如说是表达了一种热情,一种激情,表达出作者誓要以自己的努力,为家乡作出贡献,回报父老乡亲的决心。这一点正是本文高出以往思乡之作的地方。过去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写思乡,怎一个“愁”字了得,而本文则少了一份愁绪,多了一份激情。
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美,一是表现在人称的转换上。文章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读来亲切、感人,能引起读者共鸣,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也在审读自己人生的历程。二是语言节奏变化富于韵律美。或用骈偶:“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先人已渺,旧居不存”;或骈散相间:“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三是修辞美。如:“故乡是生命的根……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阴,给故乡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运用比喻,表达出对故乡的深情和近乡情更怯的感情。“我懂得蒲公英是怎么飞的,蚱蜢是怎么跳的,画眉鸟是怎么唱的,它们都在呼唤我的回归”,运用排比、拟人,句式整齐,形象生动,写出了自己对故乡的钟情等等。四是活化典故、古诗。如:“有慈母倚门而望”使人想到孟郊的《游子吟》,“日暮乡关”活用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到乡翻似烂柯人”则是活用刘禹锡的诗句和活用《述异志》中的典故,此外,还有“衣锦还乡”、“近乡情更怯”等等。这些古诗、典故的活用,大大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思乡是中国人传统的文化心态,又使文章充满诗情,读之如品琼浆甘露。
题号:0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1)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2)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5分)
参考答案
1. B (A.纶巾C.封狼居胥 D.卤质土壤)
2.D(A管窥蠡测B浑金璞玉 C元凶 )
3. C( C按图索骥: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A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B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此处使用对象错误。D付诸东流:把东西扔进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前功尽弃或希望落空。不能用于消除“烦恼、忧愁”。)
4.A(B“原因大都是货物没按时送达而引起的”杂糅C资料包括文学作品,概念不清。D缺少介词在“进一步……”前加“对”字。)
5.示例一: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示例二: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以(因)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而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改变意思,一点扣1分;不是单句,给0分)(考查句式变换。短句与长句的变换就是对修饰语进行重组、整合,或添加(短变长),或剔除单独组成单句(长变短)。上例是一个因果复句,标志词为③开头的“因而”,变为单句时可以把①②合并为一个单句,放在③的中间,以③为母板。)
6.因为它在诞生的时候,就曾经经历了烈火的考验。
7.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做题时一要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二要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三要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或与之相关的诗句。示例1:“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示例2:“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的写照,《红楼梦》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8.答案 A .从第二段看,本句是“官商相联”的效果,不是途径。
9.答案 C.以偏概全,原文是“几乎都有”。
10.答案 D. A项“悭吝”属无中生有;B项原文是“两次经商失败,第三次变卖所有家产”,不是“三次变卖”家产;C项因果错置,应是因为“盐、典、木、茶”“都是利润极高的”,所以“以赢利为目的,什么利润大,就经营什么”的徽商才会经营。
11. 徽商成功的诀窍(相近即可)
12.为了突出作者在大山深处生活的艰难,在贫瘠的土地上受到的磨难,与后文作者认识上的转变作对比,也为下文讴歌陕北的山作铺垫。
13.(第4段)①句式长短句、整散句并用,语言简洁有力,便于表达作者对陕北的讴歌、赞美之情。②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陕北的山的雄壮、千姿百态、气势磅礴。(第2、5、6段均可以)
14.陕北物产丰富,有雄壮、博大、纯洁的山,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陕北滋养着纯朴、勤劳、有坚强意志的山民,有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
15.(1)陕北的山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生命的源泉。(2)陕北的山给予山民顽强的意志与灵气。(3)陕北的山哺育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勤劳纯朴的人民。(4)表达了作者对陕北的山的讴歌、敬慕之情。
16.D(应为“闻名”)。
17.B(则:均表判断,相当于“是”。A.为:介词,给;动词,成为,作为;C.于:介词,表示比较,比;介词,表对象,对;D.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18.D(题干“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①说其任职情况;②言其严于要求自己)。
19.B(A.对“工歌诗”和“能书”的理解有误;C.对“晟复以书来”的理解有误;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文中无据,各自的原因是“自谓不如”)。
20.答案见译文画线句。
21.(4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
22.(4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1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23.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
24.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参考译文:
王绂,字孟端,是无锡县人。他博学多才,善于作诗,字写得好,画山水、木林和竹石,(技艺)高超称绝一时。洪武年间,因牵累获罪被发配戍守朔州。永乐初年,因为被举荐,由于擅长书法在文渊阁任职。过了很久,升任为中书舍人。
王绂没做官之前,和吴县人韩奕是朋友,隐居在九龙山,于是自称为九龙山人。对书法,往往用古人来要求自己。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的时候,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握着画笔,在长廊的粉壁上尽情地挥洒。遇有用金钱来购买他的字画的人,往往拂袖而起(拒绝),或者闭门不接纳,即使是富豪和地位尊贵的人他也不顾忌。有人劝说王绂(不要这样),王绂回答:“大丈夫应该清楚自己所处理的事情,不重要的事情都像(你说的)这样,重要的事情将会怎样(处理)呢?”住在京城的时候,在月色之下听到(有人)吹箫的声音,就乘兴画了一幅《石竹图》,第二天早晨,寻访到那个人(把画)赠给了他,那人却是个商人。商人用红色的毛地毯作为赠物,请求再画一枝(竹子)配成双幅,王绂要回先前的赠画撕碎了它,退还了(商人)馈赠的礼物。一天退朝后,黔国公沐晟从后面喊王绂的表字,王绂没有回答。同事告诉他说:“(喊你的)这个人是黔国公。”王绂回答:“我不是没有听到他的喊声,这一定是他向我索要画罢了。”沐晟跑过来赶上了王绂,果然用作画的事来请求王绂,王绂对他(只是)点点头而已。过了几年,沐晟又来信(催促),王绂才为他作画。过了不久说:“我的画直接送给黔国公不好。黔国公的宾客平仲微,是我的朋友,因为朋友的关系(把画)送给平仲微,等黔国公向他要就行了。”他就像这样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昆山人夏昶,也善于画竹石,(名声)低于王绂。他画一枝竹子,价值白银一锭,但是别人大多通过赠送给他礼物得到他的画。夏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的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官职到太常寺卿。夏昶和上元人张益,一起中的进士,都凭借文章而知名,又都善于画竹子。后来,夏昶看到了张益写的《石渠阁赋》,自己认为比不上(他),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了夏昶所画的竹石,(自己认为比不上,)也就不再画竹子了。
这篇高三语文上册月考调研考试题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标签:高三语文试题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