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预测题(2016—2017)

编辑:

2016-10-19

谨为人智谋勇毅,善于事上。名位虽重,愈存谦挹。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谨亦竭其智能,故功臣中特见委信。

选自《周书•于谨列传》

【注】①要击:半路截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谨为长流参军                 引:推荐

B.请诣阙披露腹心                 诣:到……去

C.夙蒙丞相殊眷                   夙:向来

D.询访戎略                       访:拜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           故为之文以志

B. 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 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 名位虽重,愈存谦挹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于谨“勇毅”的一组是

①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            ②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

③乃上先所乘骏马及所著铠甲等      ④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

⑤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            ⑥朝廷凡有军国之务,多与谨决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谨性情深沉,有见识、有度量,读过一些经典史籍,尤其好读《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赞叹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

B.乜列河率众归附之际,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袭击,于是他与广阳王共同制定了伏击的计策。

C.于谨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后,主动投案,并替广阳王倾吐苦衷,平息了灵太后的怒气,自己也免于处罚。

D.中山公宇文护虽受顾命,但起初并没有建立威信。于谨为报恩德,在群臣集会之时为宇文护争得了统理军国的大权。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3分)

(2)今巨猾未平,公岂得便尔独善耶?。(3分)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

(l)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4分)

(2)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_____________,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

(4)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5)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

(6)                  ,任重而道远。(《论语》)

五、(12分)

16.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日前,科技部向媒体通报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时表示,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天气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称,国外经验表明雾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马燕合依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治理雾霾与大气污染的措施与启示》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认为,洛杉矶、伦敦、巴黎等城市雾霾治理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我国当前类似的污染阶段,目前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治理工作。国外经验表明,雾霾可治,但是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17.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4分)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18.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话题写一个句子,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4分)

示例:你是一棵树,你以挺拔的形象,印刻在路人的心田,站立出一种坚强的意志。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22题。

倾听蛙鼓

杨军

①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一份精慎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②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

③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④在乡村的黄昏,张开耳膜,最先听到的一定是这像镰刀放倒麦子一样的放倒夜色的蛙鸣。蛙鼓来时,一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梢眉间、眼角耳际……

⑤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⑥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一如天籁,一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⑦在温暖的乡间,蛙鼓唱的时间长了,累了,随着一声清亮而感染力极强的蛙鸣,更多的蛙鼓便会四声三声,以至两声一声,慢慢的越来越稀薄,瞬间便了无声息,那流动的韵脚也随之化为弥散的音符,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洇染溶化开去。这时只有人的内心还在强烈地跳跃,在脉搏震颤的节律中感悟那从自然时空中迸涌而出的、富有生命穿透力的鼓点。

⑧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⑨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⑩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着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至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佛山文艺》2013年第7期,有改动)

19.从全文看,蛙鼓有那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20.简要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1.简要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

22.本文写蛙鼓,却多次提到“生命”一词,你认为作者借写蛙鼓表现了那些“生命之思”?(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许多人批评一些教材造假,特别是名人故事编造痕迹明显。有考证者认为,爱迪生用镜子反光原理照明帮助医生为妈妈做阑尾炎手术的故事不符合当时的科技事实,还有陈毅探母、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等故事都是缺少依据的。一些编造的名人名言被广泛引用,甚至被放到高考题中。

有人对造假持批评态度,认为榜样应该是客观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故事和名言不代表事实,没必要在细节上过于追求真实。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