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三 > 高三语文 > 高三语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阿Q正传

编辑:

2015-09-17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高三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之阿Q正传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巩固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请继续关注精品学习网!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知识点

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第二单元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