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精编

编辑:sx_gaohm

2016-02-17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以下是精品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精品学习网一直陪伴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②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③ 社会秩序的稳定  ④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时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5.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          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

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7.以青铜为主要材料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时代叫青铜时代,关于商朝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商朝青铜器精品的代表是四羊方尊

B.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C.商朝青铜器铸造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D.商朝青铜制造业是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8.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9.某现代古物收藏家收集到下列文物,其中可能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尊②宋代缂丝图一副③唐代青花器一件④明代珐琅彩瓷器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革命

11.甲骨文中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12.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荣?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1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16.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17.下列各项中与“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的有

①“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②“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 ③“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④“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9.关于清朝闭关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限度的对外开放

B.其目的在于维护国内商品市场

C.是对外商加以种种限制的政策

D.其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20.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出现,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21.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22.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23.中国古代生产和科技在不断进步中,中外交流十分繁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耕作技术大体经理了从“刀耕火种”到一牛挽犁的发展过程

B.纺织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麻和葛—家蚕丝—棉花

C.指南针在明清时期经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印刷术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2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州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26题15分,27题10分,28题13分,29题9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金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请回答:

(1)材料1 反映江南经济状况如何?(3分

(2)材料2、3反映江南经济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

(3)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国语·齐语》

材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三  苏州东城比户习,“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清《长洲县志》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中哪三种主要经营形态?(3分)

(2)材料一所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中,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3)材料二反映出的经营形态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4)材料三反映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2分)

28.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图1 战国货币

图2 北宋的交子

图3 景德镇的瓷器工场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这种状况是怎么结束的?(3)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3分)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3分)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29.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了汉、宋时期的两位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

甲(汉朝商人):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到长安后。我发现长安城中 “夜市”比较繁华,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东市和西市,甚为不便。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

乙(宋朝商人):我在汴河沿岸经营一家酒楼,生意红火,每天晚上打烊很迟,因而影响了隔壁住户的休息。他们几次将我告上衙门,但我都赢得了官司,因为官府对商业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农业,商人的地位也远远高于农民。

请回答:找出上述甲、乙两位同学的阐述中四处不符合史实的地方。并说明你的理由。(9分)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