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历史 > 高一历史试题

2016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

编辑:sx_gaohm

2016-03-17

多数时候历史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质量检测题,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共48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下表)

1. 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①福建厦门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定单数量急剧增加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 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调整

3.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近代中国具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设厂自救”浪潮中出现的代表性棉纺织企业。它们(    )

A.都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都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都抵抗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D.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抗战前沿省份的部分厂矿进行了大规模内迁,人们称之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克尔刻”。它(     )①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②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③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引起了近代中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

A.苏州       B.重庆       C.上海         D.沙市

6.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或集股,或自办,悉听其便。今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于官场体统。”你认为这一政策最有利于

A.洋务派       B.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外国资本家

7.“‘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产品需运往国外市场。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公和永缫丝厂出现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

C.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D.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8.《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解决这种态势的方法为

A.学习俄国,走十月革命之路    B.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C.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掀起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

9.下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它对近代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有(    )

①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化   ②使中国社会的性质特殊化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⑤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史上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⑥使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0.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在哪些领域发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形势简要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原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11.1938—1944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431件,比此前20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免责声明

精品学习网(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